敬亭山南,敬亭湖畔,一座崭新的校园在青山秀水间,静静地矗立。
这就是“百年名校”——宣城中学。
8月27日,走进新校园,湛蓝的天空下,徽风皖韵的新建筑,尤显清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栋教学楼,126间窗明几净的标准教室,可满足90个班开课的需求;
6栋学生公寓,掩映在绿树丛中,6人一间的宿舍配备了空调、独立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
1万多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整洁干净,能够同时容纳3000名学生就餐;
图书行政楼已投入使用,拥有22个实验室和12个特殊功能教室的实验楼功能齐全;
标准跑道体育场旁边,是绿草青青的植物园,生机勃发;
学术报告厅已进入舞台音响施工环节、风雨操场室内篮球场在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地板抛光……
这座“百年名校”,在2013年初秋,掀开了新的一页。新征程开篇之即,让我们一起重温它的百年之路。
百年名校百年历程
“宣城中学”,这四个字,在宣城人的心中,有着不一般的分量。
这是一座有着百年积淀的学府。有迹可查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府学。宣中位于鳌峰路的校址就是明、清府学所在地,校南大门的状元桥即为府学中夫子庙建筑的一部分。
1906年,清政府倡导“废科举、办学堂”,时任宁国府知府嵩峋筹集经费兴办“宁国府官立中学堂”,设十二门课程,学制五年。这便是宣中的前身。在校史的记载中,也将这一年,作为宣城中学诞生之年。
民国初年,安徽省依原府、州治的范围划分了六个师范区,1913年,“宁国府中学堂”改为省立第四师范。根据当时的章程,设立了本科和预科。1921年,已有4个年级、6个班,在校学生221人。
直到今天,还令宣中师生骄傲的是,当年的省立第四师范是有着“红色”气息的学校。1920年,恽代英来校任教;1921年肖楚女来校任教,四师在两位革命先驱的推动下,成为皖南地区新文化运动中心。恽代英在任教期间还谱写了校歌,其中“前程万里,毛羽须丰,一旦奋飞何其雄”的歌词,成为宣中“奋飞”精神的源头。
到1927年,《安徽中等教育改造方案》将全省划分为6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省立完全中学一所,由所在地的省立中学、师范学校合并改组。1928年,省立四师与省立第八初级中学、广德县省立十二中学、当涂县省立第十中学合并,组建安徽省立第四中学。校址即在宣中鳌峰路校址所在地。
宣城省立四中至1934年时,已发展有高中3个班、师范3个班、初中3个班,学生450人。也是这一年,民国安徽省教育厅又将四中的高中师范科划出改为省立宣城师范,初中部改为省立宣城初级中学。
抗战爆发后,战时中等教育又有了新的调整,在皖西、皖南山区筹办临时中学,1940年,安徽第十二临时中学在泾县潘村营创办;1943年,改名为安徽省立第十二中学;1946年迁至宣城孙埠镇更名为安徽省立宣城中学。
1949年,解放后,宣城专署决定将原省立宣城中学、私立复旦中学和培英中学的少数学生与县立初中合并成立皖南区宣城中学。1952年9月19日,宣中校史中,一个值得记载的日子,省教育厅确定了“安徽省宣城中学”的名称,同时颁发了校印。之后三年间,在鳌峰重建了宣中新校。
历经26年风雨,(在50年代宣中被确定为省重点;“文革”后恢复“省重点中学”建制)到1978年,安徽省确立了21所中学为省重点中学,宣中位列其中。这间从明清一路艰难走来的名校,自此,开始了真正的奋飞。
人才辈出自宣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宣城中学建设也逐步进入了新阶段,重新制订了《校园布局规划》。学校大门设计了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风格,与状元桥相呼应,并请胡乔木先生题写了校名。
1990年,校专用图书馆建成;1996年学生公寓建成;1997年教学楼“奋飞楼”建成。恽代英、肖楚女两位先驱的铜像在奋飞广场上,见证宣中点滴的变化,聆听宣中前进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编制了《宣城中学校园规划》,完成了体艺馆、科学馆、“逸夫楼”(第二教学楼)、第二学生公寓、教工宿舍五大工程建设,并启动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工程。
与建设的节奏同步,宣中的治学成就令人瞩目,形成了“科研兴校、精于教学、勤于管理”的办学特色。一批名师脱颖而出,教学教研成绩令人瞩目。2001年,宣中以优质、高分通过评估验收,成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2年,宣中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列为全国42所高中“宏志班”办班学校。
目前,学校拥有安徽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模范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特级教师3人、享受省政府津贴教师2人,多名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以及一大批获得“省、市级教坛新星”、“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师。
教学的业绩——“高考升学历年来省内领先、全市第一”,是宣中“百年名校”美誉最佳的注解。(下转A4版)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休干部、宣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士云同志,因病于2015年9月7日在宣城逝世,享年74岁。丁士云同志,1941年10月出生,安徽当涂人...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