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虹
今年70岁的王永方是叙永县大石镇大石村四组村民。和别的庄稼老汉一样,他有着蒲扇大的粗糙手掌,在干农活间隙歇稍时喜欢摸出别在裤腰上的烟杆点上烟抽上几口。但这位庄稼老汉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石开山号子”代表性传承人。
师傅教的规矩几十年不曾忘
大石因石料资源丰富而得名,更有雕工精湛的石刻雕凿群与古代石刻建筑群。1949年,王永方出生在这里。
王永方回忆说,父亲死得早,1960年去世。父亲死的时候他只有11岁。虽然在王家七兄妹里排行老六,但为了生活,小小年纪的他就去学做石匠。
当学徒的第一天,师傅就教给王永方做石匠的规矩,几十年过去了,师傅说的规矩他从来没忘。“师傅说,为人不要整人害人,良心要放当中,对客户要尊重。比如修房子,人家都困难,你们不要把价钱整太高。”
在漫长的日子里,王永方一边看师父们开山劈石,一边用各种工具尝试打石头;一边观察师父们搬运石头,雕刻各类石物,一边按照师父的吩咐熟悉每一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每天,时间在用钢钎、铁锤敲打石头和用抬杆、绳索运输石头中度过,王永方逐渐懂得了许多开山打石的方法,掌握了一些技巧型的石工活儿,也学会了当地石匠的看家本领——“大石开山号子”。
开山号子吼起把整条街都惊动了
大石镇精美的石刻建筑与气势恢宏的石刻遗址正是诞生在粗犷豪放的开山号子中。“大石开山号子”起源于元代,是石工师傅们伴随开山、采石、抬石的劳动而歌唱的一种歌谣,石匠师傅们代代相传。
“大石开山号子”曲调粗犷,节奏鲜明,歌词通俗易懂,因场景不同分为开山号、撵石号、拉石号、抬石号、夯石号等多种类型。因情绪不同分为大出山调、小出山调、落魂腔、催命息、牛郎号、石包腔等多种喊号形式。每个号子头都充分发挥指挥的才能和智慧,号召众人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力推动巨石。
王永方说了一个自己亲历的四两拨千斤的往事:20多年前修建原大石乡中心小学,有一块4米长、重约2000斤的大石头,一般人抬不动。要怎样才能完成这个工作呢?当时,王永方和其他三个石匠把开山号子吼起,四人就完成了这项任务。“起步就要呀儿咯吔撑,他们就要帮腔,哦喂嗨吔……”
王永方说,除了喊号子,抬石头最重要的就是团结一心、步调协调。“抬石头的脚步要像牛走路一样,前面两个一起出左脚,后面两个就要一起出右脚,这样才走得稳。”大石头被抬了起来,吼起的开山号子把整条街都惊动了,听着号子声赶来的人们见证了这一刻。
想找个时间表演吼号子
干石匠那些年,王永方跑了不少地方。王永方说,“大石开山号子”分很多种,抬石头起步的时候、走在平路的时候、遇到烂路的时候,喊法都不一样。王永方说,走快走慢全靠号子指挥,比如前面路不好走,喊号子的就要给后面的说,“路不好走哦,哦豁哦……”要想走快,也是吼号子,要多快有多快。
王永方教了不少徒弟,可现在徒弟们几乎都没有从事石匠职业。“现在祖国强大了,科学技术发达了,修路、架桥、盖房,很少再用石头做建筑材料了,用钢筋水泥就建好了。”王永方说。
王永方好多年没有做过石匠活了,而“大石开山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面临失传,但他并不觉得遗憾,因为祖国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王永方向记者说了一个心愿,想以录像的方式把开山号子记录下来。“我想找个时间,你们找个场地,把摄像机带起,我再约几个人,给你们表演一下吼号子。”嗓音沙哑,说话仿佛是在拉风箱,伴随不时咳嗽,老人一双浑浊的眼睛就这么定定地望着我们。他想用这样的方式把古老的“大石开山号子”留下来,以这样的方式让石工号子继续回荡在大山河流之间。
新闻推荐
叙永一中学校生活用水浑浊 咋回事? 镇政府:已实地勘察,系水管网老旧长时间未使用造成的
◎川江都市报记者陈新语近日,叙永县大石镇大石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反映,学校的水浑浊不清,除了冲厕所以外不能用于其他,怀疑水...
叙永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叙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