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颜 李镇康
每天,在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种养循环基地里都有10多人来来回回为果苗浇水,基地一片热闹景象。这样的场景是纳溪区推进种植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纳溪区依托温氏养猪场,在昔日的荒山、石坡地大力发展种植经济,不断促进“党建+农业产业”和“农业+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既增加农民收入,又绿化了荒山坡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建设之初
荒山变身“养殖棚”
上马镇海蚌槽村地处纳溪区、叙永县交界处,到处是荒山。“山荒土地贫,群众抱着泥巴哭,中年男子全外出”,这句村民编的顺口溜正是村里真实的写照。
针对农村土地闲置率逐年升高、空心村等问题,纳溪区委、区政府积极寻找对策。2013年,纳溪区与温氏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发展养殖业。2016年底,温氏集团在纳溪区11个镇建成养猪场18个,坐落于上马镇海蚌槽村的养猪场于2015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
温氏集团除建基地集中养殖外,还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将猪苗、兽药、饲料等提供给农户,由农户缴纳保证金后进行育肥,达到出栏重后再将肥猪收回并按照数量支付养殖费用。
“虽说自己出人出力出地方,但投资比自己养殖要小,不用担心猪价下降后亏本,养好猪就能稳稳当当挣钱。”海蚌槽村村民曾道明算了一笔账,自己一次代养500头,一年养两轮,按照100元每头的补助计算,每年就能收入10万元,不比打工差。
借势破题
粪污变身“营养液”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场每年产生的近30万吨粪污成为一道难题。纳溪区委、区政府结合农业强区的思路,不断积极寻找突破口,决定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经济。
“养猪场产生的大量粪污干湿分离后,粪渣送入有机肥厂加工消纳,粪水进行发酵稀释,通过提灌管道引入种植基地灌溉消化,把粪污变为植物的‘营养液\’,这样既能帮养殖业主解决环保的问题,又通过发展种植业,拓宽创收渠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纳溪区农业局技术人员唐大成介绍。
推广种养循环的想法虽好,但问题和困难却接踵而至,养猪用地少、见效快、而且有温氏集团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村民比较容易接受,但在推广种植业时,村民们见不到好处,不愿意出地和出力。
纳溪区鼓励村民以土地流转金入股,固定保底分红,增强村民参股积极性,同时各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采取党员干部上门动员、召开院坝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做好村民的思想动员工作。截至目前,纳溪区共建立龙车镇金龙村种养循环基地、上马镇杉树湾生态种养基地等16个基地。
初见成效
农民变身“万元户”
纳溪区推行种养循环经济后,村民除了得到年底固定分红外,还可以在基地实现就业,每年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去年11月,龙车镇在金龙村荣诚家庭农场附近流转500亩土地,打造种养循环基地千亩橘园核心区,金龙村13组贫困户牟廷贵将5亩地流转出去,每年可得流转金1500元,并且在基地里打工每年还可以收入1万余元,加上村上扶贫受益资金入股种植园,每年取得固定分红1100元。“现在的生活好了,我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都能成为‘万元户\’,这要感谢党。”牟廷贵笑着说。
随着纳溪区种养循环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的创业思路也进一步拓宽。金龙村支部书记刘世荣介绍,依托基地,19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在此体验采摘、抓鱼、逮鸡鸭等乐趣,今年餐饮创收100多万元,农户直接增收20多万元。
新闻推荐
◎林付丽川江都市报记者杨理7月20日晚8时,泸州市叙永县公安局两河中心派出所民警王蕖接到警情:叙威路旁一河边有人电鱼。随...
叙永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叙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