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淑芳 本报记者 蔺艳霜 摄影报道
朱娟身形瘦削、朴素低调,却犹如一株艳丽的杜鹃怒放在兵工科研战线,奉献着自己最大的热情。
朱娟说,她是幸运的。2015年,她大学毕业后进入北化研究院集团泸州北方公司,入职刚1年,便有幸和自己的偶像——王泽山院士一起工作。王院士虽年逾八旬,仍然在条件艰苦的试验场奔波而不知疲倦。这让朱娟在深感敬佩的同时,也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认识:“做科研就要不断挑战困难,勇于奉献,永无止境。”
在这一年,朱娟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接手了一个新项目。“新”意味着各项工作刚起步,意味着很多未知。当时,项目在一个设施简单的小房间进入基础研究阶段,配合朱娟的操作工只有1人。根据需要,主要设备整体保持了较高温度,而研究材料又是易燃易爆物。一方面要让科研项目向前推进,一方面要在探索未知的同时确保安全,朱娟顶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每天守在现场密切观察,精确控制着各项参数。夏天天气闷热,在现场待一会儿就汗如雨下。但困难、艰苦阻挡不了这个倔强的女孩,一年后,该项目做出了第一批符合指标要求的样品。
“搞科研就要先付出,不能想着先得到回报。”朱娟始终记得科研前辈们的教导。这也契合她自己的理解:“科研就是要探索新事物,自己必须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否则怎么探索?”她经常深入科研生产一线自己动手操作,还常常到试验外场工作。
试验外场地点更荒僻,条件更艰苦,工作人员多是男士。她把自己也当成男的,住极为简陋的宿舍,适应无规律的饮食,和男士们一起搬重物。热天时,太阳的暴晒能让人脱一层皮;严寒时,唾一口唾沫都能立时成冰。艰苦吗?她说:“那些长期守在试验场地的工作人员更艰苦。”
成为技术组长后,朱娟感觉自己的时间更加不够用,加班加点成为常态。2021年的各种节假日,她没有不加班的。为了项目试验,她在正值寒冬的12月奔赴北方一个试验场,即使穿上了保暖衣物,零下20℃的温度还是冻得她腿脚麻木。从试验外场回来,她又马不停蹄准备资料,前往北京参加项目评审。
朱娟总是在挑战并解决科研难题中追寻快乐。有了耕耘,也有了收获,她获得了2项公司级科技进步奖,发表的论文被评为重庆市兵工学会“优秀墙报”,申报的2项发明专利为公司带来了明显收益,还获得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20-2021年度大连理工大学国内访问学者荣誉称号,获得了公司“巾帼英雄”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蔺艳霜)“兴业银行真是太贴心了,为我们老两口上门服务,感谢你们!”近日,兴业银行泸州分行工作人员为两位行动不便的...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