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南煜 本报记者 李瑞莉
3月31日,正值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成立四周年之际,记者在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看到,集装箱叠放成列,运输车辆络绎不绝,一片繁忙景象。
数据显示,四年间,泸州市对外贸易额由自贸试验区成立前2016年的21亿元增至2020年的89.8亿元,对外贸易额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支撑。
“立足自贸试验区这块试验田,泸州海关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通关环节、监管模式等方面推出40项改革创新成果。”泸州海关党委委员、监管三科科长王冀介绍,关税保证保险“先通关、后缴税”服务模式让企业通关轻装上阵,“零费用口岸”政策解决进出口企业后顾之忧……
制度创新释放了口岸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泸州。2020年,泸州外贸企业达691家,比2016年增加548家。泸州中海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亚红介绍:“选择落户泸州,既考虑区位优势和开放要素的叠加,也看中泸州良好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2019年,公司申请了保税仓库,海关的定制化服务创造了7天就为企业办理好保税仓库的‘泸州速度’。疫情期间,海关又创新推出‘远程+现场’监管模式助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有了定制化帮扶措施支持,去年公司进口粮食加工量达到30余万吨。”
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加持下,驱动泸州不断“解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对外开放功能,更加坚定企业立足泸州掘金海外的信心。“2017年以来,在泸州海关实施的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帮助下,泸州桂圆、合江真龙柚等农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合江中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倪小成表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使泸州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也为泸州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新闻推荐
陈文钦老人找到康弟其(右一)赠送锦旗◎川江都市报记者许亚琴(孙颖摄)3月30日,家住江阳区滨江路三段的八旬老人陈文钦,拄着拐杖...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