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肖婷
若以沿海为“前”,那么远离海岸的泸州,其地理位置便是“后”。摊开地图,靠“后”的泸州,离最近的海岸也在千里之外。深处腹地,泸州这座内陆城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靠什么?
答案,也在地图上。
泸州虽不靠海,却沿长江。依水而建的泸州港,每日船只来来往往,集装箱装卸不断。
几公里外,泸州综合保税区内,满载着货物的车辆进进出出,来自国外的塑料粒子、汽车零部件等货物在此中转集散,一派繁忙。
繁忙不断,对应的是城市发展速度。肩负着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使命,泸州正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在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路上加速奔跑。
开放“先手棋” 联结世界打通开放大通道
从泸州港启程,沿长江东去,历时半个月,船舶驶达上海入海口,这是内陆货物“走出去”的1.0版本。但从“内河港口”走向“开放前沿”,不能只靠一个水运港口。
2018年,“蓉欧+泸州港”号班列正式开行。该班列在省内实现长江水运和蓉欧快铁无缝连接,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及组合效应。通过该模式,泸州港将打造成为蓉欧快铁的延伸第二场站(货物到达泸州场站视同到达成都场站),使中欧班列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各个片区间可实现“市场同价”“监管互认”“服务一体”。
从不起眼的江边小滩地到四川最大港口,以港口为“点”,以多式联运为“线”,泸州渐渐放射出“四向”开放大通道:东向依托黄金水道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稳定开行泸州—武汉、上海集装箱班轮,特色开行“五定”外贸直航班轮。西向开行“蓉欧+泸州港”号班列,在省内实现长江黄金水运通道与蓉欧快铁无缝连接。南向双向开行泸州—广州铁海联运班列,测试开行泸州—钦州铁水联运班列,促进川渝滇黔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设。北向开行俄罗斯木材、北粮南运和泸酒北上等特色专列融入国家战略。
通道只是基础。在基础之上,诸多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叠加,为泸州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带来了机遇。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泸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开放“强支撑” 功能叠加建好开放大平台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更离不开平台建设。
近年来,泸州相继拥有了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6个国家级开放平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除成都、重庆以外拥有开放平台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与沿海发达地区同样的平台,正成为有力抓手,逐渐弥补起泸州地处内陆的“先天不足”。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运行3年多来,紧紧围绕《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与成渝双城及沿海沿边沿江47个物流节点城市,在抓创新、搭平台、畅贸易、聚产业等方面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基本构建起四向联接、协同开放的全新格局,片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功能不断集聚、开放平台不断完善、贸易通道不断畅通。
而泸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两大平台相继获批,对泸州加快对外开放更是锦上添花。目前,泸州综合保税区已顺利通过八部门联合预验收,全力确保年底封关运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建成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并纳入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范围,正加快打造以日化等商品为主的电商分拨中心和消费体验中心,泸州跨境电商保税备货(1210)模式正式运作。
与此同时,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平稳运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粮食、肉类在此集聚,又从这里运至周边地区。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张红丽本报记者刘校宏摄影报道12月11日,江阳区分水岭镇中心小学校组织五年级学生,走进分水岭油纸伞博物馆体验民间艺术。...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