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建 牟科 文/图
每天的上班时间,想通过宋文江的手机联系上他,是一件挺难的事。
宋文江,国家酒检中心一名普通的质检员。他的单位位于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内,这里主要承担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委托的酒类、加工食品、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督抽查任务。同时,也为酒类及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服务检验。宋文江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12月2日,记者走进酒检中心样品预处理室,扑面而来的是满屋酒香,宋文江站在摆满酒样的实验台前,专心致志地进行着检测。白酒、红酒、果酒……这些由全国各地寄来的各类酒样,正等待他和团队成员们逐一进行理化指标检验。
只有在和记者对话交谈时,宋文江才肯稍稍放下手边的检测工具。他说,质检工作容不得半点错漏,绝不能分心。“指标数据上出现一点错误,都有可能给生产企业带来巨大亏损。”因此,他的工作“开不起玩笑”。为减少外界对工作带来的干扰,不把手机带进实验室成了宋文江多年的习惯。
实验室里,宋文江和团队成员们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平均每日可完成五六十个酒样检测。“现在正在测定的是总酸与总酯,这是检测白酒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酒品的香味成分和口感都与这项指标有关。”采访间隙,宋文江再次熟练地拿起盛有酒样的锥形瓶,有节奏地往里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右手腕抖动锥形瓶旋转。他双眼紧盯着仪器,透过白炽灯细细地观察里面产生的细微变化。
目前,该酒检中心每年可检测约一万批次的酒,全国各地送往这里检验的酒品数不胜数。宋文江一方面为单位的发展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也留心到“泸酒”行业正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有酒质检测需求的泸酒企业,泸州老窖和郎酒这些大品牌占了总量的80%以上。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本地中小酒企也开始自发将酒样送往中心检测,明显能感到泸酒企业对酒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本土行业发展也越来越规范了。”宋文江说。
宋文江此前在外地一家国企上班,同样从事质检工作。十年前,他选择回到家乡泸州发展。“当时的想法很明确,我很看好泸州酒业的发展,也想给自己一次新的机会,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挺对的。”能够成为泸州酒业发展的一位见证者,宋文江觉得自己很荣幸。
新闻推荐
莫问收获有几许 只问耕耘有几分 记广营路小学默默奉献的食堂管理工作团队
细心检查去年8月,广营路小学学校伙食团通过公开招标实行劳务外包,面对新的管理模式,学校迅速成立了伙食团管理团队,本着“严...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