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易君 刘墨 李家平
他们不是一家人。但70年来,他们目标一致,初心不变,使命未改,不论医疗环境如何变化,他们一直秉承着救死扶伤的信念。他们的共同名字叫“医者”。
公式 从医43年,他没做过“小”手术
史长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医生。从1949年10月到南京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学习,到1992年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退休;从最初服从安排学医到后来由衷热爱医学,他在这行工作了43年。如今,88岁高龄的他仍然经常梦到自己站在手术台上。
史长法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外科学元老。回忆起自己初进附属医院的情景,有苦有甜。苦的是,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落后,能开展的手术不多,因为物资匮乏,医院的各项工作都是医护人员自己做,工作强度大。那时,外科一个病房50张病床,除了个别危重病人允许留1人陪伴外,其他患者都由医护人员照顾。护士定期给患者洗头、剪指甲等。吃饭时间,医生护士全体动员,给病人喂饭。就连医院、病房的清洁卫生也是医护人员包了。甜的是,医护人员的付出,得到患者的认同。“医生,您辛苦了!”“护士,您辛苦了!”是医护人员经常听到的问候。史长法印象最深的是,因受当时医疗条件、技术所限,遇到危重病人,医生面前就是一道“两难选择”的答卷:保守一点,病人生命进入倒计时;突破“禁区”手术,还可能为患者博得一线生机。那时的医生,眼里只有病人。遇到类似情况,他都会事前给家属讲明手术的危险性。“医生,你做嘛,出现意外,我们都不怪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让史长法他们义无反顾地开展救治。遇到确有患者没有从手术台下来的,“医生,你们尽力了,辛苦了!”患者家属会这样安慰道,这些成为史长法他们“提高医术,救活更多病人”的内动力。
“医生做手术,不应该有大、小之分。”这是史长法一直坚守的职业底线。他说,如果认为手术小,说明思想上就不够重视,就有可能“翻船”。他把每台手术都当成“大手术”,精益求精,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今生最大的快事。
公式 17年前的善举,一直在默默传递
作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白永旗每天面对的病人都很多,其工作强度就像打仗一样。当长大后成为医生的患儿赵源伟,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已经认不出来了。
2002年,年仅12岁的贵州省赤水市男孩赵源伟,突发高烧,在半个多月时间辗转多家医院,病情仍无法控制。一家人带着绝望,转院到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泸州医学院),最后确诊为败血症。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妈妈因为照顾赵源伟病倒,医生护士马上“顶上”。“主治医生刘春艳、护士白永旗每天除了给我检查,还陪我说话,安慰我,鼓励我。我当时任性,只要白护士给我打针,她们都迁就我。”因为家庭困难,为了省生活费,赵源伟家人每天悄悄在病房里煮饭、煮汤,知道赵源伟一家困境的医护人员都“心照不宣”。“有时还悄悄塞给我们一只猪蹄、半只鸡,说让我吃点好的补身体。”说起当时的情景,赵源伟有些哽咽。
最让赵源伟难忘的是,“出院那天,护士长悄悄塞给我500元钱,说是别人给我的。”赵源伟缠了好一阵,护士长才告诉他,是他最喜欢的护士白永旗给的。“非亲非故,细心照顾我、出钱出力帮助我。她们不是天使是什么?那时的我就下了决心,长大了也要当医生。”
终于,长大后的赵源伟成了赤水市人民医院的实习医生。2016年,赵源伟有了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修的机会,再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白永旗。
在护士岗位工作了31年的白永旗,对于17年前发生的事,已记不太清楚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身边这样的事太多了,看到有困难的患者,我们都会力所能及地帮一把,这既是责任,也是习惯。”前几天,白永旗帮助的另一名小患者也来找过她,“这个孩子跟赵源伟当年境况差不多,现在读高中了,特地来看看我们,说很感谢我们给他的帮助。”白永旗说,看到曾经帮助过的孩子们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继续将善意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身为医务人员最大的收获。
公式 手工毛衣,温暖她的行医路
12月26日的泸州,天气寒冷。然而,坐门诊的心内科医生江燕觉得温暖,她收到69岁病人刘春莲送的礼物:手工编织的毛背心、毛袜子和一条围巾。
今年8月,刘春莲在老伴的陪同下,因心慌气短等心脏问题前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江燕是她的主治医生。当医生7年的江燕长着一张娃娃脸,对病人既热情又耐心,这些都让刘春莲倍感亲切。
刘春莲说:“去年,因为心脏问题,我在纳溪住了两次院,都没确诊。出院后,病情仍时不时发作。这让老伴决定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来看病。”她和老伴在纳溪生活,儿子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进城。
刘春莲住院后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那几天,刘春莲很紧张,血压不稳定,情绪也不太好。住院7天,江燕除了每天查房,关心她的病情,还经常开导她。一天深夜,刘春莲突然发病,老伴束手无策,得知消息的江燕火速从家里赶到病房,一边为老人诊治,一边安慰她的老伴,终于让她化险为夷。江燕说:“心脑病科面对的患者,很多都是长期慢性病患者,因为疾病,他们心理更加脆弱,除了为患者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更加要理解他们的心情,给予抚慰。”
这次住院,刘春莲不仅医治身体的病,心理也得到了慰藉。她的生活半径从纳溪延伸到了泸州。一个月一次门诊随访和开药,成了刘春莲的期待;江燕不定期的电话回访叮嘱,让刘春莲倍感温暖。
捧着老人花了两个多月一针一线编织的毛衣、毛袜子和围巾;读着刘春莲的来信:“谢谢您的多方关照,无以回报,给您织了件背心、毛袜子,希望您喜欢……”江燕满满感动:“我非常反对病人送东西给医生,但对于这份超乎医患的情谊,却无法婉拒。感谢信任!”这份沉甸甸的新年礼物,会一直温暖她的行医路。
新闻推荐
龙马潭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泸州市率先试点 多部门联动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本报讯(记者李独懿)近日,龙马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区消防救援大队,对辖区3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