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的月饼散发出诱人的气味越临近中秋,店里做月饼的师傅们越忙
开栏语
月饼,是属于中秋节的“专用名词”。临近中秋节,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月饼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人们越向往自然,纵使新式月饼包装精美口味多变,却也抵不住人们对老味的甘之如饴。
在五花八门的各式月饼中,最具传统味道的月饼是什么,哪些泸州月饼味道更正宗?近日,记者走街串巷,寻找那些记忆中熟悉的中秋味道。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菁 摄影报道
在纳溪,每年农历六月,一家名叫“杨肖粑丝”的店便早早散发出中秋的味道——平日里做米花糖、粑丝等活路全部停下来,专心做月饼。
与别家月饼不同的是,这家小店的月饼显得特别大。这里的“大”有两层含义——一是个头“大”。老板刘玉告诉记者,自家的做的月饼一般是半斤或一斤一个;另一个“大”则体现在馅儿上,一斤重的月饼,6两馅儿4两皮,是这家小店月饼的标准比例。
定制顾客自己带肉制馅
9月2日上午,市民李大姐坐在“杨肖粑丝”的小店里,看着几位师傅正忙着制作月饼。
肉馅是李大姐自己带的。在她看来,这家小店的定制有些与众不同,顾客可以自己买肉请他们加工,只需出少许加工费。“我带了10斤猪肉,4斤牛肉,三家人一起,合起定做了100多个月饼。”李大姐说,猪肉是专门去乡下买的土猪肉,吃起来口感好,也特别放心。
像李大姐这样来定制月饼的人特别多。9月2日,离中秋节还有十多天,平时只有刘玉和爱人的两人小店里,工人已经增加到了七八个,“现在每天带来加工的肉都有一两百斤。”近两个月,刘玉的店里平均每天要做3000个左右的月饼,中秋前十天左右是最高峰,一天的生产量可以达到六七千个。
刘玉的小店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顾客带来的肉,如果当天制作不完,她会请顾客带回家保存,第二天再带过来。她说,这样是为了让顾客更放心。
不过,店里会在中秋节前五天停止接定制的单,因为那时需全力以赴赶制月饼来卖。
味道月饼放两天口感更佳
中秋节对刘玉来说,代表着收获。这两个月,小店的生意格外好。虽说店里月饼种类并不丰富,只有猪肉和牛肉两种,但品种的单纯却更有利于对味道的打磨,从而极大地满足人们对口感的要求。
做出一个口感上佳的月饼,馅是至关重要的。农历六月廿二开始,刘玉每天早上6点就会起床去菜市场买肉。为了让月饼有上佳的口感,她对肉的要求极为严格:猪肉一定要选前夹子肉,肥瘦兼顾;牛肉是卤熟的,筋和肥的都会事先剔除。
离中秋越来越近,店里的工人也多了起来。不过,月饼馅的调制还需刘玉亲自操刀。炒得刚刚好的猪肉馅,按比例加入冬条、花椒面、芝麻、核桃等配料,几种材料相互碰撞,把各自的味道激发到极致,又融合成一种新的美味。馅儿被绵软的面皮包裹,经过高温的烘烤,当面皮呈现出金黄色,月饼便可以出炉。
月饼被端出烤箱的一瞬间,整个小店萦绕着一种奇妙的香气,引得人“食指大动”。不过,在刘玉看来,新鲜出炉的月饼放上一两天后,会因为月饼返油口感更佳。
刘玉的小店是2017年才开张的。“我们原来在江安,当地人做的都是这种大月饼。”刘玉做月饼的手艺是祖传的,人们的口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刘玉父母也把祖辈传统的甜式月饼进行了改良。刚到纳溪时,店里新鲜出炉的月饼总是凭着香味与个头引来过往路人的驻足,刘玉也总会切上两三个供大家品尝。
很快,口口相传下,小店也就名声在外了。通过互联网,小店的月饼更是成为天南海北的人们中秋餐桌上的美食。在刘玉的订货清单上,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顾客很多,“他们好多都是吃过亲戚朋友带去的月饼后,通过微信来订货的”。
新闻推荐
有序乘车、主动让座…… 泸州公交:流动文明窗口 满载文明新风
市民在公交车站有序排队上车。本报记者曾念摄■本报记者曾念公交车是市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展现市民文明素质的窗...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