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梅 张婷
从2017年4月1日以来,在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从不同角度出发,一路前行。成立行政审批局,再造高效审批流程;依托企业承诺制、备案制和并联审批制,推行投资项目直接落地;推出“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企业从注册到完成税务登记最多用时18小时……
流程再造
审批变得简单 工作状态高效
两年来,与企业对接、服务,已成为川南临港片区行政审批综合服务大厅窗口人员的工作常态,“高效、便捷”成为新的办事代名词。“几年前的情况不是这样的。”龙马潭区政务服务中心原工作人员小唐回忆:“审批窗口的同事们各管一段,自己工作权限之外的事,就由其他同事去管。那时候大家的想法是‘你是来找我办事的,我等着你上门就行了’。”
2016年,龙马潭区政府通过考察了解到,成立行政审批局能够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审批权,“这是自贸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方向”,龙马潭区庚即决定成立行政审批机构。2016年底,龙马潭区成立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筹备组。随即再次到天津、成都、银川等地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并结合泸州实际,确定了工作方向。为了更好地提升行政审批效率,筹备组对区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了解事项法律依据、操作模式、审批程序等,确定行政审批局职责职权范围。
2017年4月1日,川南临港片区挂牌。同时,自贸试验区行政审批局成立,行政审批由多家行使缩减为一家行使。
号角吹响,群情振奋。目前,涉及川南临港片区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139项;立足内陆水港特色,以“海关、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领域为重点,累计形成创新成果215项,全国首创27项(全国第三方机构评估),全省复制推广10项,为全省总推广数的三分之一,在全市范围内复制推广67项。其中,“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有望在全国推广;口岸查验多方协同服务模式、白酒产业供应链体系等6项创新案例,列入四川省上报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
“可复制推广、含金量要高……这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核心要义。”中国贸促会四川自贸试验区服务中心主任王瑞深认为:“川南临港片区做得不错。”
监管重塑
事中事后从严 倒逼企业自律
创新、提速、增效是川南临港片区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永恒不变的主题。回顾其改革历程,“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进展和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对影响市场、影响营商环境和市场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的审批事项,要作为重点审批事项坚决下放下去。与激发市场活力无关的审批事项,不但不能放,还要从严审批。”
这意味着,在“放管服”的同时,“管”必须动真格。
目前,川南临港片区围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目标,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已完成试验任务10项,正在推进8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8项,复制经验7项。创新实施关检联合“一次查验”、信任通关、预检快放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口岸监管效率;建立了事中事后市场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实行“三段式”“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机制;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信息公示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其中全国首创“一窗通办”智能法律协同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全主体、全链条、全周期”法律服务。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雪梅春暖花开的四月,气温适宜,是市民外出游玩的好时节。13日,星期六,市民张文和丈夫带上5岁的儿子去泸州植物园...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