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雪霞 周文霞
本报记者 曾臻 摄影报道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幸福,祝你健康,祝你前途光明……”3月26日上午,在纳溪区家事法庭温馨调解室里,家事法官和妇联志愿者们点上生日蜡烛,为即将赴浙江开始新生活的留守少年小雨(化名)过了16岁的生日。
小雨是2017年纳溪区家事法庭办理的一起抚养费纠纷的涉案留守儿童。小雨父母非婚生下她后不久,母亲另嫁他人,父亲也常年外出务工,对小雨不闻不问,小雨一直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由于父母关爱教育的缺位,小雨性格孤僻且早熟,2016年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其患有抑郁症、分离转换性障碍,后入精神病院治疗。年迈的爷爷奶奶面对老是制造事端的小雨,已经心力交瘁,在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各种重压下,不得已起诉到家事法庭要求小雨父母支付抚养费。该庭联动纳溪区妇联,直接由妇联代小雨提起诉讼要求其父母支付抚养费并依法予以支持。案件结案后,小雨病情好转出院,其父亲也将小雨接到浙江一起生活。可是母爱的缺失导致小雨的病情再次恶化,小雨的父亲无奈只能又将小雨送回老家住院治疗,只身前往浙江务工还债。承办法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继续不定期对小雨进行回访,并多次邀请心理专家对其进行专业心理疏导,还为其争取了6000元的公益基金并委托妇联志愿者定期对其进行回访疏导。女法官和女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填补了小雨缺失的母爱,小雨的脸上开始有了幸福的微笑,有了上进心,主动看书、练字,知道关心,懂得感恩。看到小雨的生活慢慢回归了正轨,父亲也重新看到了希望,在其再婚妻子的坚定支持下,决定再次将小雨带到浙江和自己一起生活,开启新的人生。
据了解,为妥善化解家事纠纷,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纳溪区法院在家事审判改革中推出家事案件跟踪、回访及帮扶制度,把司法服务延伸到审判后。利用已引入的心理咨询师、民政帮扶、司法救助、法律援助等,根据案件实际情形,对当事人案后身心状况、生活状况、居住环境等进行跟踪回访,提供帮助。比如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案件中,双方均不愿意抚养未成年人或者双方均要求抚养,但动机不纯、意见反复、情绪激动的,判决结案后,每月回访一次,直至未成年人生活稳定;离婚案件,判决不离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访;涉家暴案件申请人身保护令的,半年之类回访不得低于三次;赡养案件中,赡养义务人人数多、分歧大、矛盾深,判后对老年人生活居住环境进行不定期回访。家事法官回访采取实地走访、电话、微信、QQ等多种形式,确保对涉案当事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更大的社会矛盾产生。自2015年9月纳溪区法院家事审判改革以来,共开展回访100余次,涉案当事人240余人,为贫困涉案留守儿童争取帮扶资金23000元。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记者日前从民航局获悉,3月31日至10月26日,中国民航执行2019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目前航班换季工作已准备就绪,...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