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泸州讯(记者 庞玉宇)日前,泸州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年“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泸州市统计局局长包蓉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记者从会上获悉,40年间,泸州市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不足十亿到百亿再到千亿的历史性跨越,人均GDP从254元跃升到3万元;外商投资从“0”增加到两亿元,民间投资从“0”跃升到千亿元;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
GDP总量从不足十亿跃至千亿
人均GDP实现“四级跳”
GDP总量大幅跨越。1978年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仅9.9亿元,1996年经济总量达到110.5亿元,2012年以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2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030.5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了从百亿到千亿的重大跨越,是全省第9个跨入千亿规模的市(州)。2017年泸州市GDP达到1596.2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六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61.2倍。
人均GDP实现“四级跳”。1978年泸州市人均GDP仅254元,处于低水平阶段,1992年首次超过千元,2008年突破万元台阶,2017年超过三万元,达到37020元。近10年间翻了两番,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5.7倍,年均增长9.4%。人均GDP实现 “千元、万元、两万元、三万元”四级跳跃,人均水平大幅跃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三产业成经济增长“压舱石”“加速器”
产业结构不断革新。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4.2:38.3:17.5优化为2017年的11.5:53.3:35.2,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重大转变。201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9.7%、35.3%,第二、三产业分别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和“加速器”,工业和服务业“双引擎”协力推动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83.2亿元,是1978年(4.4亿元)的41.6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850.6亿元,是1978年(3.8亿元)的22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2.5亿元,是1978年(1.7 亿元)的320.9倍。
新动能加快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泸州支柱产业经历了从80年代发展化工、机械制造和酒业三大产业,到90年代随着煤炭开采加工业崛起,形成白酒、化工、机械、能源四足支撑产业结构,再到现在着力打造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历程。2017年,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12.9%,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5%,其中,酒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7%,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4%。而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新能源电动专用车批量生产。
投资消费同步发展
消费形态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40年来,泸州不断加强基础建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投资和消费同步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投资结构优化,关键作用明显增强。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63.5、601.5、1377.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4%,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高达95.5%。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40年来,泸州市民间投资从几乎没有,到2017年完成1130.5亿元(含农户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4%;外商投资从零增加到2017年的2.2亿元。1978年,全市资本形成总额为3.1亿元,2017年达到877.5亿元,占GDP比重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30.9%提高到2017年的55.0%。
消费不断升级,新兴消费发展壮大。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5.7%、74.6%下降至2017年的37.7%、42.2%,分别下降18.0、32.4个百分点,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比大幅下降。新兴消费不断发展壮大,汽车、旅游、娱乐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2017年,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8%、38.8%、105.4%。居民消费形态正从满足单一生活向“吃”得更营养、“穿”得更时尚、“住”得更舒适、“行”得更舒心、“玩”得更休闲的发展型享受型需求转变。
新闻推荐
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的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一桥飞架三地,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起航。千里...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