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堂智与工人交流缝纫技术。 王超明摄
■王超明 田燕 本报记者 朱虹
“头饰不能压着,装箱时要排列整齐。”近日,在纳溪区永宁街道的智越服装有限公司里,负责人易堂智正安排工人将刚加工好的苗族服装打包装箱托运给外地客户,这是她当天发出去的第三批货。
易堂智今年45岁,家住永宁街道朱坪村六组,14岁初中毕业开始学习缝纫,21岁时因车祸致残,39岁时丈夫又意外身亡。虽屡遭不幸,但她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还解决了周边50余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创办的公司被评为2018年度“泸州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身残志坚
带着技术回乡创业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易堂智初中毕业后就到培训学校学习缝纫技术,后来开起的制衣店生意红火。
1995年,新婚不久的易堂智意外遭遇车祸,在医院治疗2年多后才保住了左腿,但留下残疾。
1998年春,刚出院的易堂智前往深圳的制衣厂打工。因为她缝纫技艺纯熟、思维开阔,很快就成为厂里的骨干。
“打工帮别人赚钱,为何不自己当老板呢?”2004年初,易堂智带着在沿海学会的制衣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家,租赁门市加工服装,吸纳了周边10多个留守妇女就业。
2013年,易堂智的丈夫因意外身亡。易堂智为了即将高考的女儿和厂里的员工,强忍悲痛,更加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扩大规模
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客户将裁剪好的布料托运过来,我按照图纸加工,从中赚点加工费。”易堂智说,刚开始创业时,由于没有资金周转,只能接到深圳客户的订单后才加工。
经过几年的经营,易堂智在制衣行业逐渐树立了好口碑,生产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她购买了50多台制衣设备,修建500多平方米厂房;2014年,又添置制衣设备30余台,创建泸州市纳溪区智越服装有限公司,公司员工逐渐发展到50多人。
易堂智制作的衣服主要涉及校服、工装、舞蹈服装等,因做工精致、古朴典雅,产品走俏泸州城区及成都、重庆、深圳、广东等地,还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
“我的公司地方偏僻,没有规模和品牌优势,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易堂智秉承“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理念,做出来的服装赢得许多学校、企业的认可。一传十、十传百,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目前,订单已排到明年2月之后。
在易堂智公司上班的有5名肢体残疾妇女和15名贫困妇女,易堂智对她们特别照顾。
“晚上加班晚了,易堂智就租面包车送我们回家;双休日,孩子没人照顾,易堂智就叫我们带到厂里来,不收生活费。”纳溪区合面镇贫困户李仲泉一边制作苗族服装一边说。在这里上班,她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每月还有2000余元收入。
申请专利、注册品牌、依托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产品影响力,易堂智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她说,只有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才能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和残疾妇女就业。
新闻推荐
◎卿瑶文/图为严厉打击辖区农村道路酒驾、毒驾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有效预防和减少酒后道路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