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婷
实习记者 杜玉青 实习生 孔令炜
“高粱红了”文学座谈会上,舒婷、陈仲义、刘庆邦等嘉宾畅所欲言,回忆了自己与高粱的故事,共同探讨酒与文学的关系。嘉宾们坦言,这次活动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想法,会考虑在以后的作品中加入这些元素。酒自古以来就常伴文人左右,催生出许多佳作,这次座谈会,嘉宾们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著名诗人舒婷:酒的发酵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高粱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称呼,叫米高粱。高粱耐寒,对肥料的要求也不是那么苛刻,所以在南方很多贫穷的地区,高粱是可以救人的。北方人把麦子看得很重,诗里有很多麦子的象征,在湿热的南方,高粱也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象征。
酿酒是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酿酒的过程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重阳投粮,端午制曲”,哪个节气做哪一件事,是非常严格的。泸州的纬度,使得这里潮湿、阳光的充足,于是植物生长丰盈充沛,高粱在成长、发酵过程中,历经千锤百炼,继而脱胎换骨,最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酒城”。这个过程和创作也是接近的,我们生命的体验经过反复的锤炼、烤酿、蒸煮、发酵,最后形成文学。
著名评论家陈仲义:诗歌的创制相似于酒的酿造
一整天参观下来,整个白酒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管从发酵到蒸馏到洞藏到调配乃至品尝,都让我感到酒工艺的神奇、丰富、微妙,感到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让我想起清代一位叫吴乔的学者写的《围炉诗话》,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阐释了米与饭、酒与诗的关系,“炊”和“酿”一字之差,但却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制作工艺产生的不同的神奇效果。
诗歌的创作跟酒的工艺非常相似,不要以为我们手上的无色液体是千百万分子的静态聚集,其实这千百万分子是有温度的、在呼吸的,是一个个生命体。诗歌不管是整体的发声,还是个人化的创作都和酒的制作过程非常相似。总之,我要感谢泸州老窖,为我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课。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高粱让我看到酒的源头
我是第一次来泸州,但是对泸州向往已久。泸州是酒城,泸州的名字是与老窖连在一起的,中国人说起泸州后边必然会说老窖。
我去过不少酒厂,去那些酒厂时也参观过酿酒工艺、酿酒过程。这次来不一样,先看高粱,去参与收高粱、打高粱,这使我找到了酒的源头,原来酒是长在土地里的,长在高粱里边的。
我曾经看过一幅画,是陕西画家石鲁画的高粱。他画的高粱不但高粱穗是红的,高粱秆、高粱叶都是红的,一片红彤彤的,非常美,非常震撼。但是我有一点不理解,高粱本来是绿叶、绿秆,为什么他画的高粱全是红的?今天到高粱地里,我突然明白他把高粱画成红的是一种想象,高粱里面有酒,高粱里边有血液,血液是红的,酒到血液里也会变成红的,不但高粱会红,人喝了酒也会脸红,甚至全身发红。所以他把高粱全部画成红的是有道理的,是出于一种艺术的想象,但是同时又想到高粱里面虽然含有酒,但是它本身并不是酒,要把高粱变成酒,需要经过收获、打碎、发酵、沉淀、窖藏、勾调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我们的文学也是这个道理,生活本身不是文学,需要我们吸收、沉淀、消化、心灵的参与之后,才会产生文学。
泸州市文联副主席杨雪:做良心企业、放心企业
我们泸州本地人一般说“我们的泸州老窖”,而不说“你的泸州老窖”。大家有这样一种意识,是多年来的口碑积累。据我了解,1573年到现在,泸州老窖在任何时代最困难的时候都不作假。当下食品安全的问题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市场上有很多不良现象,但泸州老窖一直做良心企业、放心企业,一直用优质的酿酒原料,它的产品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泸州老窖也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来对酒进行加工,酿出来的酒与市面上的小作坊的酒完全不一样。泸州老窖一直积极地支持社会事业,在汶川大地震等灾难面前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收购农民高粱时也高于市场均价。
其实喝酒最好是在二月二龙抬头喝春酒,但在这个季节邀请嘉宾们来,是为了让各位见证红高粱的成熟,以及了解到高粱是如何变成酒的,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对泸州酒城也了解得更深。这次泸州老窖和《十月》杂志的合作,一定带给了各位许多灵感,希望作家老师们客观地把泸州老窖推向社会,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这个品牌,让大家喝到更多的放心酒、健康酒,这是我们的初衷。
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宁肯:用故事讲述酒的由来
从体验割高粱、到参观纯阳洞、酒窖,再到调制属于自己的第一杯酒,整个活动就像在讲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讲得有陌生感、新鲜感,特别文学化。我以前参观的酒厂从来没有一个会这样讲故事。
在高粱地里,大家一起体验大地,了解酒的来源,这种陌生感从来没有过;参观纯阳洞时,大家穿着白大褂,让人觉得有参观高科技实验室的感受。虽然过去就知道窖池,但是在洞里那么直观地感受到微生物的存在,年深日久形成的微生物,让人禁不住想去舔一口,非常震撼,这也是过去没有的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是调酒,感觉像是进入了离开多年的化学课堂,这种体验让我有一种回归之感,非常新奇。调制的酒还会寄给我,这个安排很有心。
这样一个巧妙安排的叙事,对我们写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启示,不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它的章节、谋篇、布局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严格的要求。一个活动都可以讲述得如此精彩,反过来对于我们作家的写作,包括如何去谋篇、设置,都有所启示,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作品》副主编王十月:从一亩地看出企业的责任
在体验割高粱时,我和当地的农民聊天了解到,这里的一亩高粱地,让他们可增收一千块钱,每一年泸州老窖给农民增加的收益是1.5亿元。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企业的责任。一个企业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一同享受到了福利,这是企业的责任感,是企业能在当地立足的根本。如果高粱收割的价格没有保障,农民种地就没有积极性,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酒的品质。酒里面的微生物,也是互相成就的,企业和百姓的关系也一样,只有互助,才能长存。这一点让我非常有感触,在看到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的时候,心中多少生出一些诗意的感慨。
浙江文学院副院长黄咏梅:酒与文学同是魔术师
在泸州这一天,都是晕乎乎的,因为空气里都弥漫着酒糟味。
虽然我不是很了解酒,但我觉得酒的确是个魔术师,它可以让一个人的心肠一下子变得热乎起来,也可以让人的关系从陌生很快地熟络起来。酒的这种反应,在中国酒文化里,无论是诗,还是歌,都有很多呈现。
在窖池里,我们是看不到高粱在发酵的,这是一点一滴的时间、温度、湿度,各种天地人和综合而成的酿制过程。我觉得文学也是这样的,文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魔术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可能的东西,我们希望在文学里面变得可能,文学就像乌龟一样一点一点爬行,不知不觉地发生一些变化。
酒和文学有太多共同之处,这样我想起一首歌,叫做《女人的名字》,歌词是: “女人的名字叫做男人,男人的名字叫做逃避,逃避的名字叫做水,水的名字叫做女人”,经历了一天的体验,我把歌词做了些改动,“酒的名字叫文学,文学的名字叫情感,情感的名字叫土地,土地的名字叫高粱,高粱的名字叫酒……”希望我们的文学也可以像酒这样,一杯一杯循环往复地写下去。
新闻推荐
泸州市妇幼保健院举行“世界母乳喂养周”系列活动 “爸爸”体验分娩疼痛 寓教于乐宣传母乳喂养
“爸爸”们体验分娩疼痛。龙磊摄本报讯(记者刘墨)8月1日是第27个“世界母乳喂养周”第一天,一场关于“母乳喂养”和“男人生...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