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再国夫妇整理采摘回来的新鲜竹荪。王超明 摄
■王超明 付久焱本报记者 朱虹
“冯老板,给我寄30斤竹荪蛋过来。”6月6日,在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竹荪种植基地里,竹荪种植大户冯再国一边接订单,一边采收竹荪蛋、装箱、发货,忙得不亦乐乎。
2016年,冯再国在白节镇高峰村大旺竹海发展林下经济获成功,并逐渐扩大种植规模。2017年,收获木耳500多公斤、竹荪150多公斤,依托互联网平台,所有产品均在网上被销售一空,纯收入30多万元。
初次创业,林下试种获成功
今年44岁的冯再国先后从事过建筑、竹片加工等行业,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口感鲜美的凉拌木耳、竹荪鸡汤引起他的注意。
“别人搭建大棚栽种木耳、竹荪、羊肚菌等都能赚钱,白节镇10万亩楠竹林就是天然大棚,发展林下种植肯定有‘钱\’景。”冯再国说,经过调研发现,竹荪、木耳、羊肚菌等食材市场前景非常好,更加坚定了他发展林下经济的念头。
2017年初,冯再国来到泸州一菌种场拜师学艺,系统学习菌种栽种技术,并流转楠竹林30亩,开始试种红木耳。
为提升试种成功率,冯再国专门从菌种场采购一套设备自制木耳菌棒,将木屑、玉米粉、麦麸皮等原料放入锅炉中高温灭菌18个小时,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注入红木耳菌种、装袋等工作,并为每个菌棒口扣上一个金属盖,有效解决户外木耳菌棒变质腐烂问题。
“存放2个月、菌棒长满菌丝后,便将5万余个菌棒移入经过打理并安装好自来喷水管道的楠竹林进行露天培育。”冯再国说,露天培育相当于仿生态种植,延长了木耳的生长周期,口感非常好,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之后,冯再国又陆续成功试种竹荪、羊肚菌等食用菌,并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依托互联网+,新鲜竹荪蛋远销省内外
6月6日,记者在纳溪区白节镇大旺竹海竹荪种植基地看到,郁郁葱葱的楠竹林下,员工们正忙着采收刚出土的竹荪蛋,冯再国蹲在一旁,把竹荪蛋采收过程录制下来,并分享到朋友圈。
怎么想到卖竹荪蛋呢?面对记者的疑惑,冯再国说,2016年,在深圳等沿海城市打工的亲戚朋友回乡探亲,他就用新鲜的竹荪蛋炖鸡招待他们,他们觉得味道非常好,就带了很多回深圳去,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新鲜竹荪蛋便在沿海城市打开了销路。
“在冯再国家品尝到新鲜竹荪蛋美味后,我带了30多斤回到餐馆,没想到当地群众都非常喜爱,每个月要销售竹荪蛋500多斤。”在深圳做了5年餐饮生意的吴世红说,如今,很多深圳市民纷纷与冯再国联系,直接从他那儿订货。
“客户打来电话表示想吃新鲜竹荪,我就给他们托运竹荪蛋。”冯再国说,跨省托运一般需要3天时间,竹荪蛋产出竹荪最长可达15天,他根据客户需求发货,客户可以将新鲜竹荪蛋做成美味佳肴,也可以将竹荪蛋放到温度15℃-20℃的地方,让新鲜竹荪从竹荪蛋里长出来。
“如果客户需要干竹荪,我就帮他们烘干寄过去。”冯再国说,烘干过程中没有添加防腐剂,制作的干竹荪形状完整、裙摆较长且均匀、色泽淡黄、气味清香。
“去年11月,在楠竹林里种植了30多亩羊肚菌,今年4月底,通过互联网全部销售完毕,亩产400余斤,平均亩产值3万元左右。”冯再国说,目前,50多亩竹荪又进入采收期,每月销售竹荪蛋1500多公斤、干竹荪25公斤,为满足市场需求,明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抱团发展,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增收
白节镇大旺竹海楠竹面积超过万亩,土壤及气候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但近1万元一亩的种植成本,成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拦路虎”,如何让更多群众从事林下种植致富增收,冯再国一直在苦苦思索。
去年,白节镇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群众在楠竹林里大面积种植竹荪、羊肚菌等食用菌,由公司提供菌种,负责技术服务、后期销售,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目前,陆续有10多户村民来到冯再国的种植基地“取经”。他们表示,看到冯再国种植食用菌能赚钱,下半年也要种几亩增加收入。
“从覆盖栽培原料、播种及后期管理,只要村民有需求,我都做到有问必答。”冯再国说,林下经济种植成本高,每个环节他都会把有种植愿望的村民叫到基地,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确保他们下半年能够试种成功。
“明年,我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试种其他的特色菌类,带领更多村民加入到林下食用菌种植中来……”冯再国表示,将以纳溪区打造“万亩竹林示范园区”为契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竹荪、木耳、羊肚菌等林下生态绿色产品,让他们在“林菌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农民增收”的立体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得到实惠。
新闻推荐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代号61—57) 第8786期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 泸州日报社出版 主流·权威·好看·有用
第8786期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2018年6月12日星期二农历戊戌年四月廿九总编辑彭祖平值班编委李良富新闻热线:3...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