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眠新疆川籍烈士寻亲追踪
烈士颜昌贵生前参与修建的南疆铁路如今的样貌。
两年前,颜昌贵烈士的家人曾专门赴新疆寻找烈士安葬地并祭拜。
家人提供的颜昌贵的烈士证明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实习记者 姚箬君 受访者供图
“谢谢大家,没有忘记我们。”电话中,年过6旬的袁老先生情绪激动。仅仅是报纸上的“和静”“铁路”“烈士”几个字,就勾起了他40年前的那段记忆。当年修建的铁路正在被飞速发展的高铁、动车等替代,但是与之相关的记忆不应被遗忘。
5月4日,华西都市报刊登了《川籍烈士长眠新疆数十载 两地媒体联动寻找亲属》一文,在之后的近一周时间里,华西都市报热线电话028-96111接到近百通来电。在这些来电中,除了有名单上的烈士亲属寻找烈士安葬地之外,还有许多和这些烈士一样,曾奋斗在南疆铁路建设一线的铁道兵。他们主动提供了关于牺牲战友的线索,更正名单上有误的信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那些年铁道兵与南疆铁路有关的感人故事。
老铁道兵袁先生:
一天两顿压缩菜 隧道8小时只能挖一米
在珠海女儿的家里,已经年过6旬的袁先生打开手机,当他看到关于《川籍烈士长眠新疆数十载两地媒体联动寻找亲属》的报道后,忍不住泪流满面。“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那段40年前的难忘经历,再次浮现眼前。
1976年1月,袁先生跟随部队一起,从老家河南坐上了“闷罐子车”。再次下车时,他们到达了吐鲁番。初到新疆,天气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我们吃完饭,去洗饭盒,手刚刚接触到饭盒就被牢牢粘住了”。
休整一晚后,袁先生和战友们又坐了整整一天的汽车,到了和静县上新光村。之后的3年,他们打通了长达2000多米的上新光一、二、三号隧道。“月干百米”,那时的口号,袁先生仍然记忆犹新。“我们是三班倒,每一班工作八小时,只能挖通一米。”
山体多为坚硬的花岗岩,施工工具又十分简单,“负责打眼的战友用风枪打好了以后,我们再推车子进去将碎石装出来。”一天下来,每个人身上除了牙齿和眼睛之外,都积满了灰尘。“和矿工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是黑色,我们是白色”。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之外,当地的饮食和气候,对于袁先生和战友也是很大的挑战。“一日三餐,两顿是压缩的干洋葱和菠菜,早餐就是咸菜、豆腐乳,馒头也是硬的”。
他们在上新光三年的经历,正是铁道兵奋斗在南疆铁路的缩影。
他们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1980年,袁先生从库尔勒返回洛阳。2003年一次出差途中,他买了一张火车票,从兰州一路向西到了乌鲁木齐。这是他时隔23年之后,再次回到新疆。
“那里留下了许多让我们终身难忘的回忆,但是也有很多战友,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袁先生清楚地记得,曾经有一名战友就倒在离他不到一米的地方。“那天的工作都已经结束了,他实在是太累了,就坐在本不该坐的翻斗车上,一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没有抢救回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牺牲的战友,袁先生已经记不清他们的名字了,但是依然能够回忆起他们的样貌,想得起他们是哪里人。“有一个四川的战友,是被岩壁上滚落的石头砸中牺牲的”。
袁先生也曾在隧道内遭遇危险。“当时排长让我把装着石渣的推车,推到安全距离外固定好,避免溜车撞到人。”就在袁先生低头用木头卡住车轮时,隧道顶端掉下一块半个西瓜大的石头。袁先生被砸倒在地,头上的安全帽救了他一命,但是他的手还是被顺着肩膀滚下的石头砸伤。
袁先生除了想要将当年铁道兵在新疆的经历告诉大家,也想感谢和静县民政局把零散烈士墓迁移到一起,并且尽可能详细记录了烈士的信息。让这些烈士在离开40余年后,有机会重新与家人“重逢”。
烈士颜昌贵弟弟:
继承哥哥遗志参军 希望能接他“回家”
1975年1月,泸州人颜昌贵用一封信向家人宣布了自己参军的消息。
“他是家里最大的儿子,在收到他的信之前,长辈们都不知道他要去当兵。”颜昌贵当兵时,弟弟颜昌福才16岁。
就像参军时一样,颜昌贵牺牲的消息来得也很突然。1975年12月,在他参军还不满一年时,家人突然收到通知。“当时首长告诉我们,说颜昌贵在施工时,被从高处坠落的电瓶砸中头部牺牲了。”据部队的战友说,颜昌贵在部队期间经常帮助别人,因此和大家的关系都很好。“听说他牺牲那天,本来是应该休息的,但是有战友想跟他换班,他就答应了”。
从那时起,哥哥颜昌贵就成了颜昌福学习的榜样。“受到哥哥的影响,我才想去当兵的。”颜昌福说,本以为沉浸在失去长子痛苦之中的父母,不会同意自己去当兵。但是,父母不但没有阻止,还很赞成。“在家人的心里,都以哥哥为骄傲。”1978年3月,颜昌福从老家泸州到了河南,成为了一名像哥哥一样的军人。“哥哥没有做完的事情,我想要替他完成”。
颜昌福说,哥哥颜昌贵牺牲后不久,家人就曾去新疆祭拜过他。2016年,侄女结婚前,专门再次去新疆寻找。辗转多地,最终通过部队番号等信息,在和静县烈士陵园找到了颜昌贵的埋葬地。
这次看到报纸上对包括哥哥颜昌贵在内的40名川籍烈士亲属进行集中寻找,颜昌福说,他希望能趁着这次机会,把哥哥接回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希望能将哥哥的墓迁回泸州。让他能够落叶归根,我们想他时,也可以经常去看看他”。
新闻推荐
本报讯(魏雪梅罗天斌记者廖强)近日,江阳区“星级校园长培养工程——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在区教研培训中心召开。会议从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的背景、目标、原则、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会议...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