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和晖秦际明徐希平李殿元
□本报记者 朱虹 实习记者 黄秀玉 何映卓
4月22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巨洋会议中心上演。
当天,第二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天下文宗·四川首批历史名人(杨慎)高峰论坛专场讲座在这里开讲:四川大学博士后秦际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审李殿元、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希平和祁和晖分别作了《新都杨氏父子与明代“大礼议”》《杨升庵的“不幸”与中华文化的幸运》《杨升庵与民族文化传播》《杨升庵生平、要事、评价与晚年潜居地泸州地脉文脉简概》精彩讲座,为泸州市民丰满了明代文化巨人、四川首批历史名人杨慎的人物形象,还原了杨慎的人生轨迹,讲述了他与泸州的不解之缘。
“学霸”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
祁和晖说,杨慎在中国科举史上创造了奇迹:他21岁参加四川省乡试获第二名,24岁在京会试得第二名(进士),接着殿试由明武宗主考,大文人李东阳为读卷官,考官共评其为第一名,由皇帝钦点为状元。本来殿试考题是《创业以武,守成以文》,杨慎当廷作反驳文章,举大量经史文献证据,辩称创业守成皆须文武结合并用。此考卷弘论让考官们震惊,认为“援史融经,敷陈弘制;海涵地负,大放厥词”。这样的殿试考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殿元说,杨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杨慎著述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明史》称为“论诵之博,著述之富,有明一代,数称第一”。杨慎一生创作有2300余篇诗文、540多首词曲,杂著多达100余种,包括《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等,内容涉及文史哲、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等。“按今天的算法,足足跨了十多个学科,是位名副其实的‘学霸\’。”李殿元说。
能够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源于杨慎终身学习的习惯。即便在刑贬边荒的数十年岁月中,杨慎也是尽可能找书看,无书不览,涉猎极广。
李殿元说,杨慎多读书并进行思辨,正确地吸收知识,让知识为他所用。“人生把读书作为爱好,其乐无穷。杨慎千方百计读书,不断刻苦学习,才能产生那么多文化成果。当下不少人很浮躁,读书恰恰能让自己静下心来。”他鼓励年轻人多读书多思考,广泛学习,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中华文化传播者
经历了“大礼议”事件,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在云南无法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杨慎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注重民族文化教育传播。
“恶劣环境没有影响他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好品德,仍然坚持读书和学习,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李殿元说。杨慎在遇到大不幸之后,以积极心态面对人和事,始终充满正能量,弘扬正能量,是一位伟大哲人。
从杨慎身上,体现的是士大夫的气节和抱负,还有巴蜀文人的特性。秦际明说,对杨慎个人经历的研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个具体案例分析,使大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文化不仅是丰富的诗词,也带有非常丰富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观念,通过杨慎的个案分析,更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苏东坡等四川文豪的政治节操、政治品格这么突出。”
徐希平说,杨慎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杨慎不仅将之作为人生信条,在几十年的流放生涯中,更是注重民族文化教育传播,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踏上谪戍之途的那一刻起,杨慎就开始了创作与著述,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仅凭自己苦学、实践、记忆,在滇南时就写出了不少笔记、选本以及许多注释性书籍。李殿元说,杨慎在不忘著述的同时,努力促成南疆各族与汉民族的文化大融合,直接推动和发展了云南文化。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
秦际明说,现在的年轻人处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时代,可以借助网络学习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对自己人格的培养,二者不该有所偏废。对历史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增长修养和见闻,也是对做人的境界、志向和担当精神的培养。
交友达人
如何传播中华文化,杨慎的做法是不停扩大自己的朋友圈。
徐希平说,杨慎具有通达的民族文化观念,通过广泛结交各族友人,传播中原文化,增强文化交流和国家认同,大量出现的多民族汉语诗文集就是重要明证。
杨慎有了状元和文化名人身份的加持,虽然是罪臣,仍自带光环和吸引力。徐希平说,杨慎广收门生,结交当地官员和各族同胞,大力培养各族优秀人才成为族群文化大师推广文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杨慎一方面让云南地区各族学子增加对内地中原文化及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了解,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大量以西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题材,对于加强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中原与西南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祁和晖说,杨慎在云南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各族同胞对统一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母体的认同、对明代大一统的认同。明代时,云南地区很多土司所管的地方逐渐纳入朝廷的行政区,建立郡县。
杨慎在传播中华文化中还不遗余力向云南各族同胞灌输“中华是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民族,统一的文化”这个观点,培育各族弟子将之纳入当地各族的文化认同中进行推广传播。通过当地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起到了维护国家稳定、边疆安定的作用。
泸州,杨慎流离暮年的准故乡
杨慎66岁前后,在川南泸州置宅潜居。祁和晖说,杨慎逐步将泸州视为晚年的归属之地。“归属这个词很重要,人的精神上需要一个归属,生活上也需要一个归属。家,实际上就是归属感。”
而泸州,这个在杨慎心中能够与故乡新都比拟的地方,成为他流离暮年的准故乡,也给了一代文化哲人许多抚慰与温暖。
祁和晖分析,泸州有四大条件使杨慎决定将之作为归属地:一是泸州区位特点与水脉、地理优势;二是泸州古老的文脉吸引力;三是泸州官民朴实仁义而活泼的社会生态环境;四是泸州山水生态吸引力。
祁和晖说,泸州水脉、地理区位优势让杨慎留下脚步。泸州为岷江与泸水(金沙江)汇合后首段川江,又接纳沱江(洛水)赤水,乃四水码头。泸州的杨宅成为晚年杨慎往来故乡成都、新都、滇西、黔西的枢纽。泸州文脉发育古老,礼乐文化发育早,这一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文脉之区是杨慎理当选择置宅之地。泸州官民关系良好、民风淳朴,杨慎选此定居可慰藉心灵。泸州山水奇绝,林泉幽盛,生态良好,可以滋养贬逐生涯中的杨慎之眼。“杨慎写过江阳八景,希望泸州能重现江阳八景,作为杨慎追思地。”
新闻推荐
4月10日,龙马潭区校(园)长培训班结业典礼在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本次培训历时3个月,经历了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交流展示三个阶段。在结业典礼上,每位学员汇报了自己通过学习后在学校管理中取得的成绩...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