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闻 泸县新闻 合江新闻 叙永新闻 古蔺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泸州新闻 > 正文

青蛙“跳出”致富路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8-04-17 06:39   https://www.yybnet.net/

杨忠琼(左一)在观察青蛙生长。

□廖胜春 王玉安 特约通讯员 金其云 文/图

4月14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采访养蛙的年轻人杨忠琼。现场,杨忠琼时不时弯下腰,探视着“天罗地网”里青蛙生长和活动情况,流淌着清水的田地里,一只只青蛙活蹦乱跳。

杨忠琼两年前打工返乡,流转了老家荒山和撂荒地,建立青蛙养殖基地,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通过“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散户”的模式发展养殖业。目前,杨忠琼的青蛙养殖基地已达150亩,产量可达30万斤,预计收入可达100万元。

返乡创业

杨忠琼今年30岁,家住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七组,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政府部门上班,在企业干过营销主管,还在城里自主创业当上了烤肉店老板。期间,杨忠琼最高年薪达到三四十万元。虽然在外能挣不少钱,但是杨忠琼每次回到老家,都觉得家乡的环境好、空气好、自然条件好。看到家乡的山地荒废实在可惜,她很想回家开垦荒山发展项目,但当时老家周围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也没有政策扶持,回乡投资创业风险太大。

“虽然我人不在老家,但我常给父母打电话,了解老家的事情。”杨忠琼说,听父母说家乡变化很大,一年内修了三条水泥公路,其中一条修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于是,杨忠琼和丈夫转让了泸州的烤肉店,回乡发展青蛙养殖。

抱团养蛙

“青蛙养殖对自然条件有要求,要环境好,不能有污染、水质天然干净,我们老家就非常适合。我对青蛙养殖业关注了很久,销路还不错。”杨忠琼带着自信回到家乡流转了土地,建起一个青蛙养殖场,在村两委帮助下,申办了特种养殖证,以“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散户”模式养殖青蛙。

“我既没有养殖经验和技术,也不懂得销路,更不懂土地流转政策,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刚开始,杨忠琼这个“门外汉”遇到了许多困难。太和村“第一书记”张希梦经常带杨忠琼等合作社社员及养殖大户外出学习,与周边行业人士加强交流学习,掌握了水质监控、疫情预防等技术。

时,杨忠琼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翻阅种养书籍、请教技术人员等方式,提升养殖和管理技术。

杨忠琼说,合作社和产业大户的成功养殖经验、全程提供技术指导,让她吃了“定心丸”。

走出致富路

“目前,基地已达到150亩,按照每亩2000斤算,每年可产30万斤,预计可实现收入100万元,还不算蛙苗40余万的收入。”杨忠琼给笔者算起账来,“我们的青蛙养殖坚持走生态路线,养殖环境好,市场销路也很好,现在基本是供不应求,光泸州范围内的饭店都满足不了。有很多客人知道我这里的青蛙优质生态,还专门开车前来购买带往重庆、宜宾等地。此外,我的蛙田里还种植了水稻。这种蛙田稻是完全不打农药,纯天然绿色生态稻谷,虽然产量稍微低点,但市场价格要高得多,这可是我另外一笔收入哦!”。

如今,很多饭店要买杨忠琼基地的青蛙还需要提前预约。同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杨忠琼发动周边10余户人家一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养殖基地规模,并通过散户入股的方式,用特色养殖为群众返利40%以上,带动周边村民和脱贫户搞起养殖增收致富。去年,杨忠琼以高票当选为大渡口镇人大代表,被任命为太和村党支部副书记。

新闻推荐

刘雨秋的诗

【◎贵州毕节】刘雨秋,贵州毕节人,旅居内蒙古、泸州多年。诗歌、散文散见贵州《高原》《四川文学》《泸州日报》《泸州文艺》报刊杂志。已出版个人诗集《风过无痕》。一路向西蠢动了无数个春秋压抑...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青蛙“跳出”致富路)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