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涛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菁
在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吴进之可是村里的知名人物。“现在村民种茶能挣钱,要感谢当初吴大爷带领大家发展茶叶。”梅岭村党支部书记何幸说。
梅岭村栽种茶叶的历史很长,但传统的产茶方式却只能让茶农维护着“饿不了饭,发不了财”的生活状况。1983年,土地改革后的护国镇伏金村(现护国镇梅岭村)尚有2000多亩老茶树,传统的产茶方式使茶叶的销售市场越来越窄,满山的茶叶卖不出去。在时任村支书屈银州的劝说下,吴进之接过村里的茶场。
怎样才能让满山的茶叶变成钱?这是吴进之在接过茶场后思考的问题。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吴进之把茶叶专家请到茶山,现场支招。“要让市场价格好,那就搞无性繁殖改良。”在专家的指导下,吴进之对土壤进行检测化验,然后引进福鼎茶进行改良扦插。“那时茶叶才卖5元一斤,工人工资每天就要花1.2元,周边老百姓都说我是疯子。”吴进之暗暗发誓,不能再让茶农对自己失去信心。
1986年,吴进之无性繁育的乌牛早、福鼎9号等特早茶试采,进入市场便卖出了50元/斤的高价。吴进之说:“当时的工资每月才30多元,一斤茶叶就能卖出一个半月的工资,茶农比上班的还洋气,村民开始争先恐后种茶做茶。”
从尝试无性繁殖到扦插茶苗成功,吴进之带着村民们,用小茶叶做起了大文章。在吴进之看来,一个好的茶叶品种能带动一个产业,一个著名的茶叶品牌可以富裕一方百姓,只有不断改良茶的品种,才能保住“纳溪贡茶”“纳溪特早茶”的金字招牌。
吴进之种出了好茶叶,作为吴家的第二代茶农的吴阳明则把功夫下在了做茶上。1985年,吴阳明进入伏金茶厂开始学做茶。“那时差不多做的都是大宗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1993年,芽茶进入高端茶叶市场,手工茶再次走俏,每个名茶开始有了自己的特点。吴阳明也开始着手研究绿茶,从茶叶的形状、光滑度、细度、叶片大小等方面去尝试制作。经过研究探索,吴阳明的茶叶也做出了自己的特点:清香带栗香。在与各地茶农的交流探索中,吴阳明父子俩制作的茶产品先后多次摘获国家、省、市、区的金、银、铜牌奖牌,特别是2002年制作的“凤羽茶”斩获了“中国茶博览会中国名茶”金牌。但吴阳明说,“我只求做好每一斤茶叶”。为了保障经手的每一斤茶叶的质量,他依旧秉持质量第一,产量第二。
作为吴家第三代茶农,吴桂梅从小看着爷爷和父亲管茶做茶,对茶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她注册了自己的伏金特早茶公司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提升纳溪贡茶的知名度,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吴桂梅说,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家里,就已经把茶叶卖到了美国、南非、日本、新加坡等地。
茶叶销售远了,吴桂梅便有了新思路。“我们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和标准,只要消费者看到贴有‘纳溪贡茶\’或‘纳溪特早茶\’的专用标志,就知道这是可信任、有保障的茶。”
新闻推荐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代号61—57) 第8704期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 泸州日报社出版 主流·权威·好看·有用
第8704期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2018年3月5日星期一农历戊戌年一月十八总编辑彭祖平值班编委刘向兰新闻热线:31011423109018电子版:http://lzrb.lzep.cn/...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