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下养鸡。
□向育凯 尧理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方圆数10公里的大旺山区,就走进了楠竹的世界,映入眼帘的全是伸向蓝天郁郁葱葱的楠竹。“我们这里能变成纳溪10万亩竹海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受益于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让我们‘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开启了一道崭新的致富之门。”白节镇回虎村主任李俭强高兴地说。
退耕还林催生“大旺竹海”
平均海拔达700多米的纳溪区白节镇大旺山区的回虎、高峰等村,是纳溪区的楠竹主产地,这里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极适宜楠竹生长。改革开放前,由于温饱未得到根本解决,这里原有的楠竹产业非但没有壮大,村民还大量伐竹造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原来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山区,成了山穷水恶,自然灾害频发之地。
2002年,纳溪区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大旺山区的回虎、高峰等村在退耕还林中就因地制宜,全面退耕种楠竹。到2005年,在纳溪区累计退耕还林达5.25万亩中,回虎、高峰等大旺山区新栽种楠竹达2万余亩。在其后的10多年间,回虎、高峰等村农民又依托荒山造林项目和“以奖代补”自主造林等方式,让回虎、高峰等村为核心区的楠竹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面积超过10万亩的 “竹海”。
如今,随着10万亩 “竹海”的形成,不仅让这里的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得到根本控制,生态得到根本改善,更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只有山绿了,水清了,经济才会活起来,生活才会富起来。
精心管护变成“金山银山”
“原先我是山上种玉米,田块种水稻。但由于山高水冷,收成太低。自退耕种楠竹后,同样的土地,收入却是两重天。”回虎村70岁的村民赵兴云说起退耕种楠竹就高兴不已。
经过15年的退耕种楠竹,白节镇回虎、高峰等大旺山区如今早已成为 “竹海”的代名词,一株株郁郁葱葱的楠竹通过加工成竹编制品等,成为了村民取之不竭的财富之源。每年靠着山上的楠竹,农民户均增收都在1万元以上。
楠竹富民增收,而楠竹产业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农民发展林下鸡、林下竹荪等名优农特产品创造了条件。12月4日,白节镇奇竹专合社理事长陈泉就早早来到自己位于高峰村的300亩楠竹林下养殖基地,将已捉进笼子的300只生态土鸡发往泸州城区的6家餐厅。如今一年下来,靠着林下养鸡,专合社一年实现卖鸡收入就超过100万元,带动社员户均增收4000余元。而专合社发展的林下竹荪,更是创下了亩入1.2万元的纪录。
去年,白节镇回虎、高峰等山区农民依靠退耕种楠竹和发展林下鸡和竹荪等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退耕农户年人均增收2530元,让“大旺竹海”变成了流金淌银的“金山银山”!
深入开发让农民吃上“旅游饭”
走进冬日的“大旺竹海”,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游客或在林中自拍,或体验采挖冬笋,或在林中点买生态土鸡,脸上满是开心和满足。
“游路”即是“钱路”。如今,生活在“大旺竹海”深处的农民,不论是卖山货、开农家乐还是从事其他旅游服务,都是围着游客吃上了“旅游钱”。
随着“大旺竹海”蜚声川内外,纳溪区加大了对竹海公路、游道等设施和景点的打造,先后建成了泸州首个拥有100多个品种的 “竹种基因库”等景区景点20多个。尤其是2016年 “大旺竹海”荣获“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后,旅游形象品牌得到了空前提升。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当地农民在纳溪区旅游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农家乐提档升级,农家小院风貌塑造,尤其是推出的体验采挖冬笋、春笋等农事活动,让“大旺竹海”旅游实现从山水风光游向休闲体验游的转变。
“以前,每到冬季农庄的生意就淡得很,但这两年不同了,每天都有三五桌客人,双休日还要提前预订。”高峰村“高峰农庄”老板张志国说起现在的日子,难掩心中的喜悦。而休闲体验游的兴起,也让村民种养的农特产品在家头就卖上了好价钱……今年前10月,“大旺竹海”游客接待总量达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肖更生刘晶)近日,纳溪区司法局白节司法所成功调解一起意外毁坏他人坟墓的民间纠纷。11月19日下午,吴某驾驶挖掘机在白节镇青风村施工作业时,误入天仙镇将军村袁大和袁二两家人的坟墓地,将袁大家...
泸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