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区5000亩红豆杉基地一角,珍稀树木变成“绿色银行”。 向育凯 摄
■向育凯 本报记者 简放鹏
11月26日,记者在纳溪区天仙镇文登村珍稀树木基地看到:昔日杂草丛生的残次林,如今绿树成荫。而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纳溪九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树江说:“仅我们一家公司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种植桢楠、香樟、红豆等乡土名优珍稀树木2600余亩。”这仅是纳溪区珍稀树木发展较好的一个缩影。
纳溪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7.94%,林木绿化率达到55.13%,先后获得“中国特色竹乡”“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四川省现代林业示范县”等殊荣。6年前,纳溪区提出建设10万亩乡土名优珍稀树木基地,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经过今年冬季造林,该区珍稀树木基地将突破10万亩。
而更好的前景还在后头,纳溪区政府领导“描绘”道:“我区依托珍稀树木规模,与北京仟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交易协议,利用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珍稀树木就是‘绿色银行\’。”
从不愿种到5年种了1400多万株
2012年,纳溪区委、区政府通过调研和论证,结合农民种植习惯和发展基础,将打造10万亩珍稀树木基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然而,面对免费发放种苗,许多农民种植积极性却不高。该区林业部门在调查中找到根源:由于珍稀树木是国家保护树种,农民片面地理解为“只能栽不能砍”。
针对农民的思想顾虑,纳溪区先后出台了《10万亩珍稀树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纳溪区人工种植珍贵树木采伐(采集)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制定了激励政策、科技培训、基础设施等激励措施,利用现代林业、植被恢复费等项目资金,采取以低产林改造形式,发展珍稀树木产业。
5年来,纳溪区免费向群众赠送价值1200多万元的种苗1400多万株,兑现补助资金600余万元,建设林区公路120余公里;整合涉农资金2400余万元,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调动了林农种植积极性。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姝娟舒敏)11月23日,泸州市第七次执行工作联席会暨“加大失信联合惩戒,打造诚信泸州”工作推进会在泸州中院执行指挥中心召开。泸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执行工作联席会第一召集人封...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