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成立,推动了泸州白酒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投用,到2020年打造成为川滇黔渝接合部智慧信息中心、四川省大数据产业区域中心。
转型十年,泸州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世智
11月,位于泸州国家高新区的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投用,为全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提供政务大数据、商贸大数据等方面的服务。而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带来的集聚效应,让包括软通动力、亚信、清华同方等全国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落户泸州。
2011年,泸州市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后,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路径和模式,以产业转型为主线,在实现白酒、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电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泸州市落地生根,产业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做优做强
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酒业、机械、能源和化工是泸州市四大传统产业。近年来,立足于做优四大支柱产业,泸州市在保持酒业领先发展、率先发展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调结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2006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成立。通过10余年不断探索,酒业集中发展区不断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转型,最终成就了今天三产联动的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大大推动了整个泸州白酒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位于酒业园区的泸州宏旭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营业务为酒盒包装及纸箱产品设计、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包装研发。面对近几年市场变化和需求,公司累计投入1.1亿元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抢占市场先机。公司总经办主任喻安霞说,印刷行业竞争激烈,想要在行业内站稳脚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和原材料,公司实现了同行业内成本降低15%,既赢得了市场,也提高了效益。
记者了解到,像泸州宏旭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这样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企业在园区还有很多。截至目前,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已形成以白酒生产加工为主,涵盖原粱种植、包材印务、仓储物流、金融会展等完整产业链的白酒产业集群,入驻灌装、包材、装卸、物流等各类企业218家。未来,酒业园区将按照“三产联动、产城一体、城乡共融”总体思路,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倾力打造“三区一核”,即: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产城整合示范区、世界级酒文化集中展示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年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000亿元。
除了酒业,泸州市按照“原料多元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生产循环化”的思路,积极推动化工产业向新材料、精细化工方向发展,着力建设全国重要循环型化工基地,完成中海金象每年15万吨润滑油加氢项目、煤气化一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市经信委副主任梅勇介绍,下一步,泸州市将在传统产业继续优化提升的基础上,将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接续替代产业。梅勇说,酒业大数据的建设发展,就是从原粮的生产、研发、酿造,到灌装、仓储、物流,一直到金融供应链服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实现名优白酒质量可控、可追溯,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蓄势待发
新兴产业提速发展
投用后的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具有700PB的数据存储能力,700PB的存储能力相当于1G的高清电影能存7亿部。市经信委信息化和通信发展科科长黄祖鑫说,目前已有80多家单位,240多个业务系统使用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下一步,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业务还将进一步扩展,不仅是四川,甚至面向整个西南。
未来,泸州市欲依托该中心打造一流的集数据采集、计算、存储、分析、运用及运营的大数据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到2020年打造成为川滇黔渝接合部智慧信息中心、四川省大数据产业区域中心。目前,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已带来集聚效应,现有软通动力、亚信、华唐、清华同方等全国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相继落户泸州,泸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已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正在朝着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区全力迈进。
转型十年,泸州市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泸州行动方案”、“互联网+”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现代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电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提速发展。
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泸州市其他新兴产业也蓄势待发,亟待提速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兴的战略型支柱产业”,泸州市近年来坚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十年间,泸州市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10个,位居川南第一位,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30亿元增加为2016年的331亿元,实现了10倍的快速增长。
在纳溪区大渡口镇国家4A级景区“花田酒地”景区,记者看到,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体验度假在这里实现了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快速发展。泸州市酒镇酒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周全说,通过转型升级,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都突破了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亿元,带动周边3万多群众就业。
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副局长向章明介绍,未来几年,泸州市将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四川建成国际旅游胜地等机遇,按照“旅游+”和“+旅游”的思路,实施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化全面发展。到2020年,力争创建1个5A级景区,新增7个4A级景区和若干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实现旅游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700亿以上。
科技引领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要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要务,人才是关键。位于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的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行政副总监曾德兵介绍,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7%—8%,拥有专职研发团队107人,现已开发产品36个,获生产批件29个,确保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今年6月,在外工作10余年的王冲回到泸州,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他成为泸州临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员。为何选择回到泸州工作?王冲坦言,不仅是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的成立让他看到泸州未来发展的前景,更是泸州对人才的态度,一系列“人才新政”的出台吸引他回来。
转型十年,泸州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在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通过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走,推动高端产业发展;以泸州国家高新区和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与西南医科大学、泸职院等泸州高校广泛合作,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泸州就地实现转化;另一方面与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开展科技服务,使这些高校的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到泸州落地,并带着他们的科研成果来泸州转化,形成泸州的优质产业。
在吸引高端技术人才落户泸州方面,泸州市出台《关于实施酒城人才新政促进区域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市本级每年设立5000万元人才发展基金,各区县、园区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1%”的标准设立本级人才发展基金。同时,配套出台产业、教育、卫生、文体、科技、金融、农业农村、地域性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文件,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浩)11月17日,泸州市纳溪区法院院长何猛率队到贵州省赤水市法院交流学习司法体制改革中人员分类管理和轻刑快审等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何猛一行参观了赤水市法院诉讼服务大厅...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