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四川省获科技部批复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16家,总量位居西部首位。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和唯一性。
□曾小清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危机也是发展契机……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全省转型发展、跨越提升的新动力。
当前,四川省已进入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只有改革创新才能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四川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随着“三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四川省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号角!多点多极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创新驱动将成为中国梦四川篇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期以来四川省就是科技大省:四川省拥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214家、企业科技机构171家,研发机构总数居西部第一;四川省学科优势明显,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30多个研究方向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但大不等于强。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旧不高。“必须提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省科技厅主要领导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基于此,四川省提出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四大工程”,作为四大工程的具体支撑,具有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特点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四川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去很长时间,我国和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组建,随着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主导作用的确立,更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更有利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握手”。
据介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任务是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配套化、系列化、工程化水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完成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工程化研究开发,实现从小试到批量化、规模化,单一企业应用到行业推广的全过程。
据统计,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居西部第一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4家。初步统计,拥有研发人员28071人,其中高级以上研发人员2977人,2012年共计投入科技经费96456万元,拥有专利1624项,转化科技成果9305项,实现技术性收入97885万元。
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月被科技部获批组建——
九洲领衔改变我国空管装备供应格局
2013年4月2日,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九洲)被科技部批准组建“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目前我国空管领域内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心工程化研发平台,推动空管设备国产化进程,九洲将领衔改变我国空管装备供应格局。
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崛起百亿智能空管产业集群
九洲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之路。
面对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2012年,九洲创新突破抓调整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当年实现销售回款、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均在20%左右。
空管产业,九洲“早”的特点突出:早在上世纪70年代,该公司就进入空管领域,是我国最早从事空管系统设备研制、生产的企业;空管产业,九洲“强”的优势明显:目前九洲已拥有9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管产品;突破了20多项关键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军民用空管系统研制、生产和出口基地,部分产品达到世界水平。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为推动空管行业的科技进步,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九洲2009年5月牵头组建了四川省空管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了空管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加快空管新技术研发和应用。
两年筹建后,2010年以九洲为核心的四川省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评审。
省级工程中心组建运行以来,已完成了多项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推动产业化发展。新产品年销售收入每年以2000余万元的速度增长,2012年已达1.02亿元。并先后承接10余项委托开发,向院企进行了10多项成果的推广,为行业提供环境测试试验次数已达200次以上,培训人数累计达300人次以上,并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制定。
从一花独放到春色满园。2012年,九洲牵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科技大学、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17家院企,成立了四川空管系统产业联盟。3-5年后,一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全国智能空管产业重要基地将在四川崛起!
从“省队”到“国家队”8000万撬动5亿成果转化产值
在省科技厅的支持和鼓励下,九洲去年向科技部申请组建“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站在全球产业角度来审视,“省队”升级为“国家队”,意义非比寻常。
从需求看,业内预计到2015年,我国通用机队规模达到2000架以上,比2010年增加1倍,航空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先进的空管技术和系统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国内空管系统的供应商主要以欧美大型厂商为主,国家对空管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要求十分迫切。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开始,空管系统特别是低空空域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在扩大。
由川企领衔的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于6月启动建设,预计总投资8000万元。在3年建设期内,将在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工程化研发、人才培养、开放服务方面构建四大平台,加快推进空管装备国产化进程,并推动空管技术水平领先国内,与国际同步。
预计中心在3年组建期内,成果转化以及委托开发、对外检测试验等服务实现收入5亿元以上;组建完成后,预计产值为每年5亿元以上,促进并带动相关产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中心还将加快国产空管装备的市场应用,国产空管新装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10年内有望达到50%,支撑C919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新舟-700国产新型支线飞机等重大工程实施,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奏响中国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崛起的“四川篇章”
打开电子科技大学的网页,一个消息赫然醒目:“我校‘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这是我校在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
何为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为何这一“国”字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会落户电子科大?未来这一技术研究中心又将承担怎样的作用?在电子科大,这些疑问被逐一释疑。
为何要做电磁辐射控制材料?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当前,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等的广泛普及,电子产品和电子设备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朝着高度集成、多功能、小型化方向快速发展。人类已无法抗拒电子产品和电子设备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但同时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也给人们生活、交通物流、金融网络、国防建设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据估算,我国每年上千亿电子产品因为电磁辐射问题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解决电子系统抗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技术的难题迫在眉睫!
而电磁辐射控制材料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支撑材料。其基本原理在于控制和约束电磁波能量在空间传播的方式。通过不断地压缩电磁波波长,提高电子产品集成度;通过电磁吸收和屏蔽,不断地提升电子系统的灵敏度和安全性。
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军事领域,它也可作为电磁波吸收材料,是实现武器装备隐身化、提升国防实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边是旺盛的产能需求,一边却是我国电磁辐射控制领域的弱势:作为全球消费电子的制造大国,我国尚处于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产业领域的低端,2012年,我国仅该类材料进口就超过了千亿元人民币!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国家将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材料列入了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电子科大有何优势?
雄厚的研发基础、凸显的转化优势
翻阅电子科大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相关资料,其雄厚的研发基础、凸显的转化优势跃然纸上——
看研究时间:2006年教育部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电磁防护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国内最早从事电磁防护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目前也是国内唯一从事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研究的部级基地。目前,中心已拥有一支具备多学科背景的251人技术队伍,已建立起国际先进的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研究平台,成为国内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重要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看实践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在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上的研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的全面创新:先后组建了四川智溢实业有限公司、成都佳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心成果的中试转化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有国际先进的中试生产线5条。
看行业地位:近5年,该中心承担了国家、省部计划的重点重大项目200余项。在电磁辐射控制材料领域积累了从材料设计、研发、生产到测试的雄厚技术基础,并涌现了一批高水平技术成果,在行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心还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发“基于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的计算软件,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全面掌握并实际应用该技术,建成了国际先进电磁设计仿真平台,在电磁兼容设计、电磁散射特性计算、电磁油井探测等方面为20余家企业提供了服务。
下一步如何发展?
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目前,电子科大在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上的成果已可圈可点——
该中心的材料微波及毫米波测试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的宽带抗电磁干扰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制的NFC手机天线用磁性基板,打破了日本、美国等知名公司的技术垄断;研制的LTCC介质基板材料,达到美国公司水平,获得国防科技一等奖……
此外,该中心研制的新型电磁波吸收材料,还突破了飞行器辐射控制材料“薄、轻、宽、强”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战机的目标特征控制能力,被评价为我国军机发展新的“里程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科学没有止境,创新没有终点。下一步,该中心将瞄准“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定位,广泛开展与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合技术攻关,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引智入川,为我国电磁辐射控制材料领域产业的快速崛起,奏响激昂的四川篇章!
■名词解释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拥有较强研究开发实力,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组建,具备较强工程化开发能力,开放式、独立运行,具有较强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行业内所有企业而不是为特定对象服务,不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研发机构,该中心行业上具有唯一性。
■机构简介2009年科技部批复四川省组建的三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着力解决大容量注射剂行业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带动行业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完善大容量注射剂产品创新体系,推动行业全面发展。
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已为科伦药业取得了33个大容量注射剂的新药生产批件,与大容量注射剂相关的11个原辅料和5个包装材料,对大容量注射剂项目的开发能力及产业化能力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国家炭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组建成立。拥有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定的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行业科技信息和技术培训中心。“中心”在产业化推广、对外技术转让等方面成效显著。
组建以来,签订技术转让、工程技术咨询合同30余项,为行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鉴定、技术培训40余项次,技术、工程收入连续三年超1.5亿元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每年出版专业类期刊2类18期,每两年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炭黑展望会”,巩固了“中心”的行业技术引领者的地位和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
●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组建以来,承担国家级研发项目8项,省部级研发项目31项,技改项目16项,横向委托项目88项。有31个项目通过鉴定验收,获得科研成果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5项。共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60篇,编制了60余项企业标准,已完成1项国标和3项行标的制作,另有3项标准已列入国家标准制定计划。
培训工程技术人员1600余人次、博士后11名、研究生38余名、本科生50余名,服务16家固态酿造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额逾50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3亿元。
新闻推荐
7月15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红高粱专业合作社农民在收割高粱。作为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江阳区大力发展高粱产业,其中有3.2万亩采取“公司+专合社+农民”种植模式,对农民实行订单收购,今...
泸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