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为此,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努力探索实现失地农民就近转移与园区企业用工对接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胥兴贵
江阳区地处泸州市中心城区,三大工业园区的落户使江阳区产生失地农民3万余人,除部分自主创业、自谋就业外,仍有5000余人需要就地安置就业。目前,三大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签约入驻企业近187家,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但出现的问题却是企业招不到员工。
失地农民想就业就不了,企业为什么想招人也招不到?原因在哪里?笔者通过调查得知,主要是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园区企业用工要求较高和园区企业管理机制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从教育上看,失地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工种上看,企业缺工需求最大的是技术工、熟练工。加之园区企业管理机制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长效培训机制,导致“招来走,走了又招”的恶性循环。
针对这一矛盾,我们采取多个措施推进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取得初步效果。
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建设就业培训体系,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实施“政府、职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在三大园区分专业打造培训基地,以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在订单式就业培训中,紧紧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以“学徒对接岗位、学校对接企业、培训对接产业”为核心,适应市场需求。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园区用工企业与各类培训机构合作,或由具备条件企业自行开展在岗培训的方式;在用工模式上,为园区企业招聘人员提供招聘、面试、考核、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实现招工与培训的有机结合。
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建立就业信息网络,结合江阳区就业和失业登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落实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网络,做到社区、乡镇、区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区联网、信息共享”。建立失地农民和用工单位信息联网机制,增加户外电子显示屏等信息传递媒介。今年以来,江阳区已开展17场园区企业专场招聘会,吸引5398人次进场,达成就业意向协议1547人次。
落实扶持政策,促进用工对接。一是实行职业介绍补贴政策。鼓励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社会组织和社区向园区企业推荐求职人员,对推荐介绍劳动者在园区企业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职业介绍机构,给予职介补贴。今年,江阳区社会中介机构介绍到园区企业就业399人,并落实了相应的补贴政策。二是实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以此鼓励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与园区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订单培训。三是实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政策。强化地方政府的就业服务功能,积极在园区企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的办法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失业一年以上低保家庭人员和失地农民,对安置困难群体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作者系泸州市江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新闻推荐
魏宏主持省政府常务会议本报讯(记者胡彦殊)1月14日,代省长魏宏主持省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今冬明春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安排相关问题,还对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等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学...
泸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