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立足县域实际,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依托“名校+”模式,构建“1+N”初中教育共同体,探索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全面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 屈德辉 文/图
构建初中教育共同体
顺应社会发展新要求
泸县下辖1个街道、19个镇,幅员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107万。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城镇化趋势更加凸显,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格局:城区学校教师优、生源好、质量高,农村学校教师弱、生源少、质量差。对此,泸县提出构建泸县初中教育共同体,以城区教育辐射农村教育,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规模学校照应小微学校,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县域内初中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全域初中优质均衡发展。
泸县调整学校布局后,全县共52所初中学校。其中,城区初中学校3所,农村学校49所,县直属学校8所,镇中心学校17所,片区学校27所。由于种种原因,各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构建初中教育共同体正是泸县探索学校优势互补的一种新模式。
构建初中教育共同体探索优势互补新模式
泸县初中教育共同体,就是坚持教育开放合作和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尊重学校法人地位和行政管理关系,为了促进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而构建的校际合作组织。根据县域情况,泸县采取“1+N”的发展模式,将全县初中学校分为6个共同体,“1”指泸县6所优质初中学校,分别是泸县一中、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泸县梁才学校、泸县四中、泸县五中和泸县城北中学,这6所学校作为初中教育共同体的牵头学校,也就是理事长学校;“N”指其余46所学校,依据校点布局、教研惯例和发展需求,将这46所学校按实际情况分别划入牵头学校的共同体中,成为各共同体下的理事学校,他们在牵头学校的示范引领和工作牵引下开展系列主题教育论坛、教育实践项目和互帮互学活动,促进共同体内学校资源共享、荣辱共担、发展共进。“1+N”的模式,既结合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又考虑了地域实际,是当下推进泸县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益探索。
构建初中教育共同体 落实优质均衡新行动
初中教育共同体紧扣“五育并举”主线,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共同体五大行动,推动全域初中优质均衡发展。
加强学校管理交流。积极开展校长沙龙、主题论坛、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等共同体学校管理交流活动;各理事学校每学年至少有1名中层干部到理事长学校进行为期两周及以上的跟岗学习,理事长学校校长要带领中层以上干部每学年到每一个理事学校开展对口指导。
加强教师研训合作。共同体内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大型教育教学活动,聚焦“五育融合”“高效课堂”“研学实践”“综合评价”等教育热点开展理论探讨和实操培训,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提档升级;依托共同体内已有和新增名师工作室,分学科开展师徒结对、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技能竞赛等集体培训活动,加快共同体内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加速教育质量提升。理事长学校牵头分学科建立共同体教学资源库,利用QQ、微信、钉钉等平台定期分享学校教学资源;共同体内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质量调研,做到问题共同分析、措施共同研讨、质量共同提高。
加速课程建设完善。共同体要在学校德育模式、内容、载体、方法、活动、评价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德育专题培训或德育工作论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共同成长。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共同体要依托规模和资源优势,深刻领悟和深入挖掘各校文化底蕴,强化制度文化的交流,注重精神文化的构建,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创建省市优质品牌。
落实“立德树人”是泸县教育人的初心,促进优质均衡是泸县教育人的时代使命。初中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顺应潮流的新要求,是探索发展的新模式,为泸县教育实现更加公平、更加高质量发展蹚出了新路子。
新闻推荐
云龙镇场镇管理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了“一抓到底,一管到底”。云龙镇月亮湾文化广场。□陈佳本报记者李界只要没下雨,居...
泸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