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辉在桑园养殖的鹅。
□王欢玉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一亩地,怎么种出两亩地的效益甚至更多?在泸州乡村,近年来不少农户尝试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但解决了用工难,还实现了节本增效。
6月3日,笔者走进位于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中寨村的 300 亩台湾桑葚种植基地。在茂密的桑树丛林下,一只只大白鹅踱着步子。“这些鹅已经有七八斤重了,之所以能这么重,主要原因是这桑园里有丰富的食物。你看这些杂草都被它们吃完了。”台湾桑葚种植基地负责人、64岁的吴元辉指着果园说,散养这些鹅的主要目的就是给果园除草。
2016年,从泸州市泸县农业农村局退休的中级农艺师吴元辉携手另一合作伙伴来到江阳区黄舣镇中寨村,投入100多万元、流转300亩土地,引进了产量高、抗病强的台湾桑葚进行规模种植。
吴元辉告诉笔者,为了让自己引进的桑葚早日投产,他不仅请来工人进行精管,自己也每周至少有五天时间呆在桑园。一段时间后他看到,由于自己的精管细作,他的300亩桑葚树虽然长势喜人,但桑园里的杂草也跟着长,如果不及时除草,杂草就要超过桑树苗了。可每一次大规模除草,光人工支出就要六七千元,算下来一年即便除三次草,其支出的费用就要超过2万元,“有时用工比较紧张,还招不到除草的工人。”吴元辉说。
“用什么方法既能节省成本,又能清除桑园的杂草呢?”吴元辉经过一番思考后,想到了在桑园里放养大白鹅。2018年春,在桑树长到3米左右时,吴元辉就尝试着在桑园里养鹅。想不到,鹅还没有养大,就有人来订购了,客户看中的就是这里的鹅是纯放养的。“我们这样纯放养,养鹅的成本也降低了。别人都是圈起来养,给鹅吃饲料,饲料还要花钱,我们的鹅都是吃果园里的草和虫。”吴元辉算过一笔账,“纯散养的鹅的利润要比饲料圈养的高出不少,而更大的效益其实是混养模式带来的延伸效益。”
吴元辉说,目前300亩桑园一年要循环养殖六批鹅,每批次可养500只,一年下来就可出栏3000只,可实现卖鹅收入30余万元,不仅把杂草吃掉了,鹅粪也直接排在园里,成为果树生长的优质有机肥,间接降低了果园内有机肥的成本支出,也有助于生产绿色有机的桑果。“不过光养鹅还是有些弊端,因为鹅掌是扁平的,会把桑园里的土壤都压平。”吴元辉说,“我已有了解决对策,今年我已着手在桑园内再散养一些鸡和鸭,鸡的爪子能松土,还能吃小虫子,而鸭子又可以吃掉桑树地里的蜗牛。”
“这两年我桑园的效益不光来自桑果收入,还有大白鹅和鸡鸭带来的效益,可以说1亩地有了2亩甚至更多亩地的效益了。”吴元辉说,这样的混合种养模式让有限的土地都“活”了起来,也让他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角度来说,种养结合可以减少农药、除草剂以及有机肥的投入成本,并增加了农户的收益。目前黄舣镇也鼓励农户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适量在基地、农场内尝试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黄舣镇农技站负责人介绍说。
新闻推荐
□李杰本报记者张婷摄影报道近日,走进泸县嘉明镇罗桥村养殖大户李宗恒的鱼塘基地,50亩鱼塘一角漂浮着一片浮萍。为了使自家...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