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科 胡锡清 本报记者 李界
5月8日,泸县太伏镇沙河村第一书记贺家强,一早便到脱贫户石井华家了解情况。“石井华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我要经常到他家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帮助。”贺家强告诉记者。
“去年卖鸡有8000元左右收入,今年我要多养一些。”石井华对记者说,今年他家养了120多只鸡、10多只鹅以及2头猪。得益于生活环境改善提升工程,他们没花多少钱,还新建了180平方米的水泥院坝,入户便道也修通了。
石井华家生活的改变,见证了太伏镇脱贫攻坚的工作力度。2014年,太伏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67户、3509人,还有4个省定贫困村。路不通、没产业,脱贫攻坚任重道远。经过5年多的大力帮扶,全镇扶贫产业基地逐步建立,“组组通”硬化路达135.6公里,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2017年,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精准施策完善帮扶体系
近日,天气晴好,太伏镇大山村九组脱贫村民罗存全、杨太新把豌豆胡豆等铺到院坝里晾晒。“以前是土坝子,晒东西很不方便。现在崭新的水泥坝子平平整整,这都离不开帮扶干部的帮忙。”罗存全说。
4月初,镇帮扶干部周显平、先勇得知罗存全、杨太新准备修坝子,于是商量帮助他们。两位帮扶干部多方联系施工单位,对比混凝土价格,找到工人干活,早上7点不到,驱车前往施工现场当“监工”,直到下午4点全部完工后才离开。
类似的帮扶行动,在太伏镇还有很多,这都离不开太伏镇精准施策,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
太伏镇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产业发展专项组等10个工作推进组,协调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同时,配强“五个一”“三个一”帮扶力量,调整充实非贫困村第一书记14名;建立联村领导包片负责机制,新增县级帮扶部门3个,压紧帮扶责任,全镇贫困群众全部由县、镇机关干部帮扶;引导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种植养殖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帮扶,号召专合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党员三带工程”,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结对帮扶到位。
太伏镇完善的帮扶体系,为贫困户搭建起了致富桥梁。
因地制宜 补齐产业短板
5月8日,在太伏镇沙河村,脱贫村民陈远彬忙着在自家的稻田里制种水稻、除草。近年来,陈远彬在公益岗位当管护员,还打理着自家8亩制种水稻田,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沙河村是省定贫困村,现已发展制种水稻600余亩,带动18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同时还发展柑橘300亩,今年将扩建150亩,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筑牢产业根基。
近年来,太伏镇整合扶贫项目,采取贫困群众入股分红、订单种养、畜禽寄养等发展模式,发展花椒、柑橘、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
除了沙河村,其余3个贫困村也发展了产业。青桥村通过党员“三带工程”和“1+1+n”模式(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农户)种植春见,保底4元/公斤回收。伏龙村经作园种植柑橘100余亩,由专合社负责运营管理,每年保证2万元的红利收入,收入由易地搬迁户分红。照南山村引进四川天然生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计划种植2000亩枳实枳壳,目前已种植300亩枳壳,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和就近务工等形式脱贫增收。太伏镇还开展贫困群众种植养殖技能培训600人次,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
太伏镇产业的驱动,切实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情感帮扶 扶贫又扶志
“我家住进了新房子,在村农技员的指导下,还养了2000余只下蛋鸡,单鸡蛋收入每个月就有3000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青桥村脱贫村民艾中册高兴地告诉记者。
受疫情影响,艾中册的土鸡蛋近半个月存货已有3000余枚,眼看一筐筐滞销的土鸡蛋,艾中册愁坏了。这时,青桥村第一书记张永富打来电话:“县上有一酒店需要大量土鸡蛋,你定期把鸡蛋卖给他。”一通电话解了艾中册的燃眉之急。
今年3月11日开始,太伏镇督促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规划,全面排查贫困户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建立问题台账,限期解决销号。
为了扶贫又扶志,太伏镇从去年4月起,将每月26日定为“情感帮扶日”,开展“共进一餐饭、同干一天活”活动,不仅要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还要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着力补齐与贫困群众之间的情感短板。
去年以来,太伏镇还印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民情日记本100本,及时收集解决群众困难。着力补齐贫困群众感恩教育短板,引导少数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围绕“谈诉求、讲政策、释疑惑、懂感恩”,召开扶贫政策宣讲“院坝会”,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泸州市将生态环保攻坚行动摆在突出位置
全年长江出川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泸州切实肩负起守住一江清水出川的使命。市水务局供图□本报记者李瑞莉泸州地处四...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