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泸州 今日泸县 今日合江 今日叙永 今日古蔺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今日泸县 > 正文

从清吹队到演艺团 泸县农民演艺之变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19-05-20 09:26   https://www.yybnet.net/

演出现场川江都市报记者 黄勇 摄

4月25日下午2点半,泸州市泸县玄滩镇中心村二社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不时传来阵阵歌声、喝彩声。院中的临时舞台上,廖刚演艺团的演员们带来了曲艺、舞蹈、音乐等节目,来参加院子主人寿宴的亲朋好友在台下排排坐,看得津津有味。

在泸县农村,历来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请一些能歌善舞的人来吹吹打打热闹一番的习俗,也催生了不少民间演艺队伍,他们从清吹队到演艺团,从散兵游勇到抱团发展,成了龙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曾经

清吹队里没有女演员,不演歌舞剧 设备简陋,竹筒煤油火把照着演出

“太阳出来喜洋洋,农村一片好风光,四个老汉精神爽,邀邀约约去赶场。一路走来一路唱,开开心心享安康。”在台下看得兴起,技痒的罗在云和演艺团负责人商量后,在《四个老汉夸好人》表演中客串了一把。

“这个节目有好几个版本,每个版本都烂熟于心,随时上台都可以表演。”原来,《四个老汉夸好人》的创作者就是罗在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泸县农民演艺协会秘书长。

农民演艺团体在泸县民间还有一个名字——清吹队。在罗在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永川一些民间艺人看准了农村人民群众文化资源匮乏的机遇,由五六个人,用唢呐、笛子、二胡、锣鼓等简单的乐器组成民间小乐队,在泸县云锦、立石一带进行演出,很受群众欢迎,人们把这种小乐队称为清吹队。“他们把群众喜欢的《柳荫记》《天仙配》《四下河南》等民间故事编成小调进行演唱(又称打书),所以云锦、兆雅一带叫清吹队是‘打柳荫记’‘唱灯夹戏’。罗能树、朱裕国(外号猪油罐)、鲁刚友等老演员,就是当时清吹队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的清吹队只有几个人,没有女的,只是吹拉弹唱(曲艺),没有歌舞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在云调到当时的泸县玉河沟乡文化站工作,1982年,因为要组织一台计划生育宣传汇报演出,他把附近一个清吹队的人员吸收进了宣传队,“我们是全县第一支有女演员,并有10多个人的演出队,也是最先开始演歌舞、戏剧小品的演出队。每个演员统一穿西装打领带,因为少见,一走出去影响很大,每到一处演出都是人山人海,上千人观看。”

罗在云说,当时,一些农村群众的思想比较保守,对家里的女孩子出去参加清吹队演出不是特别乐意,“怕别人说闲话,觉得低人一等”。

那时,演出条件和设备也相当简陋,罗在云回忆,一开始没搭舞台,在田间院坝、空地上围个圈就演出,后来用10多张方桌搭舞台,每到一处都要借桌子、板凳搭台子,更不用说音响设备了,只有简单的唢呐、笛子、二胡,演员只有干唱清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泸县乡村,还有很多地方没通电,晚上就用竹子做成煤油筒、火把照着演出;交通不方便,下乡演出全是走路,设备全靠演员们肩挑背抬运到演出地。

后来,泸县农民演艺界的代表人物张德高、廖刚、廖八(廖维光)、叶九(吴绍修)等进入清吹队学艺。

如今

汇集多方演艺人才,节目更多样 设备精良,演出舞台越来越宽广

“放下裤脚上舞台”,泸县农民演艺队伍活跃在农村,演艺人员大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

“15岁开始,拜了好几位师傅,其中有3年时间跟着师傅学习,没有登台演出。”51岁的廖维光是泸县玄滩镇廖八演艺团的团长,在农民演艺这一行干了36年。最初学的是传统乐器,如笛子、唢呐、二胡、京胡,后来弹电子琴、钢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廖维光到沿海一带跑歌舞团,后来自己组歌舞团卖票演出。

吴绍修和廖维光年纪相仿,经历相似,也是因为喜欢,走上学艺道路,从说书、唱小调开始,“跟着去演出有‘嘎嘎’吃,自己又喜欢,还能挣到钱”。

泸县农民演艺队伍快速发展与一件事情息息相关,那就是2001年,泸县文艺小分队的成立。当时,已经退休的罗在云也是小分队的一员。“县文艺小分队的成立,推动和提高了泸州整个演出行业,农村民间演出队也发展很快,生意越来越好。”据有关报道,在小分队成立的第一年,最高一场的单场收费为2500元,年收入18万余元,成为了农民演艺的标杆导向,形成了一大批农民演出团体,一批曾经外出卖票演出的团体纷纷回到泸州发展,廖维光的廖八演艺团、吴绍修的长红歌舞团就是其中的两个。

市场的逐渐繁荣,演出团体的增多,硬件设施也逐渐提上日事议程。“文艺小分队成立和在外地跑团的歌舞团回来后,有了流动小舞台,现在的舞台越来越大,LED显示屏、豪华的航架舞台也都用上了;激光、摇头灯、追光都司空见惯,音响也有8个以上。”罗在云说。

随着农民演艺的发展,不少本地农村年轻人选择进入农民演艺这一行,诞生了张德高、黄跃蓉等一批草根明星。如今,在泸县登记注册的演出团队有100余支。据罗在云估计,有两三千人以演出为生,其中不乏外地来泸逐梦的草根艺人。

“节目比较丰富,质量高一些。”刘聪聪是廖刚演艺团的一名演员,来泸县刚一年,她和丈夫艺海(艺名)都是河南登封人,在河南时也在歌舞团演出,因为学的是曲艺,演出时会表演一些戏剧串烧节目,比如豫剧、黄梅戏之类的。因为多才多艺,艺海在各个演出团体做演出嘉宾,现在已经把两个孩子接过来,准备在泸州买房定居。

市场

单人演出,一般每天220-240元

演出团体最忙时,半年休4天

“刚入行时,一个人演出一天1.5元,现在一天220元-240元。”在农民演艺这一行摸爬打滚30多年,吴绍修亲历了市场演出价格的变化,从1元多、10多元到20多元,2007年前后,吴绍修接演出的标准提高到了一人一天50元。

如今,泸县农民演艺团体中不少实行工资打分制,演出人员根据得分和每月分值价格,进行工资分配。“之前的10余年间,市场比较景气,一个演出人员的工资水平与一个大学毕业生相当,甚至更高,吸引了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吴绍修说,在2012年-2013年,他接下的各类演出有250场,“除了排练,都在演出”。

廖维光的演艺团最高纪录在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半年时间,只休息了4天,当年演出场次在300场左右。”

同时,农民演艺从乡村院坝走上舞台。2016年7月,“醉美泸州·泸县农民演艺大舞台”周末剧场开演,每周一次,邀请泸县农民演艺团队走进江阳艺术宫,以不同的主题为市民带来了充满乡土特色的文艺演出。“我们团队去了六七次,算是比较多的。”吴绍修说。

如今,吴绍修的长红歌舞团已经发展成了长红演艺有限公司,最近一次登上江阳艺术宫的舞台,是在4月11日,参加了“醉美泸州·百姓舞台”的演出。在吴绍修看来,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农村。

农民演艺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2009年,泸县整合全县86支演出队伍,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农村市场为主体的演艺中心——泸县农民演艺中心。2011年,泸县农民演艺中心获评“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泸县获评“四川省农村文化建设示范培育县”;2013年,“泸县农民演艺网”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5年,依托农民演艺这张文化名片,泸县成功创建为“中国曲艺之乡”;2017年,泸县牵头,联合重庆永川、大足等区县280余支演艺队伍成立了西南农民演艺联盟,目前西南农民演艺团队达420余支、演员1.5万余人,年演出约4.5万场次,演艺收入约6亿元。泸县农民演艺成为一张文化招牌,逐步走出县外、市外。

新闻推荐

四川首次挂牌竞拍土地承包经营权

泸县20亩地30年承包经营权以72万元成交以前,土地流转多是由经营业主与农户或村集体自行协商,渠道比较单一,竞争不充分...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清吹队到演艺团 泸县农民演艺之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