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碉楼下的“高唱入云” 前些年与朋友一道自驾去泸县,寻访散落在乡间的龙桥,路经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在颠颠簸簸的乡间土路上,忽见路边绿荫丛中现出一片青瓦大宅院,特别醒目的是鹤立鸡群的两座碉楼,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这里地处四川省与重庆市交界地带,是泸县、隆昌县、荣昌县三县交界之处,过去是三不管的地方。凭感觉,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乡野之地,这碉楼宅院一定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同车的县文物局老陈说,这是泸县的屈氏庄园,在川南影响很大。1花饰细腻 技法娴熟
屈氏庄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由当时任知事的屈应选选址修建,经过屈氏三代人的营造,到了屈应选孙辈屈恒升这一代,整个庄园建筑达到日臻完美的程度。庄园共占地30多亩,内外有围墙3层,庄园内有大小花厅、天井48个。该庄园以其规模大,建造豪华,碉楼雄伟而堪称川南老大,现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民国初,在这“三不管”的地方,匪患丛生,危害四方,地方官府也拿这些土匪没法。屈恒升为了保护家眷和财产安全,在“醒园”高筑院墙,并在宅院四角修建碉楼,组织护院武装。现在仅存的两座碉楼高28米,可以俯视几公里开外的乡野。过去,土匪几次想攻打“醒园”绑票劫财,都因高耸的碉楼和坚固高大的院墙无法下手,只好悻悻而去。
在“醒园”右侧的碉楼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四合院小天井,天井是由一栋两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与碉楼围合而成,小洋楼在“醒园”满目中式庭院里,显得非常另类,这为后人留下了民国初期西风东渐的建筑实物样本,很耐人寻味。小洋楼除屋面是中国传统小青瓦外,都是欧式风格。窗为弧形顶或尖顶,正对戏台是个半月形拱饰厅房,是主人及家眷看戏的地方。廊房砖柱上的撑拱和栏杆下的饰板都采用西洋浮雕装饰,立体感强、花饰细腻、技法娴熟,极富生活情趣。在屈恒升生活的时代,追求西洋风格正是那个年代的时尚。2剑出偏锋 打破常规
在碉楼下面,是小洋楼通向碉楼的门,也是避难重要通道。屈恒升却巧妙地将这道门设计为八字形门檐式戏台,作为看戏娱乐的中心。当年川剧盛行城乡,成为四川人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大户人家建戏楼、修戏台,看川剧、唱川剧率先引领着文化消费潮流。在一个隐秘性、安全性很强的四合院空间,环境氛围一下有了轻松的变化。在这个隐蔽角落看戏,既清静又安全。这个戏台的设计有点剑出偏锋,不取中院而取偏院,确实打破了常规。
这座戏台是我见到的最为简朴的戏台,戏台面不大,也不过8平米左右,不能演排兵布阵场面宏大的武打戏。由此臆测,川剧折子戏或川剧围鼓可能更适合主人的口味,自由度也要大些,这样小巧的戏台就满够用了。不知何故,屈恒升没有把钱过多地花在戏台的装饰上,没有川南自贡、宜宾那些大戏楼极尽繁复、雕梁画栋的装饰,以低调简约风格处理。戏台没有采用传统的木楼板结构,是由七根石柱和石栏板围合而成,上面铺砌灰沙地坪,类似现在的三合土。门檐为木结构,前台立有两柱,柱间有檐板,柱上有镂空龙腾祥云撑拱,这唯一算繁复的了。檐板上悬挂“高唱入云”匾,柱上阴刻有一对楹联,上联为“听一楼丝竹好留明月驻花间”,下联为“摹历代衣冠如见古人来眼底”。戏台背面是手绘水墨“仙鹤红日”图,像悬挂的一幅中堂。从题款来看,应是戏台落成之日,画师专门赠送屈恒升的。有这幅中堂画,天井和戏台就像一个会客厅,在欧式庭院内享受着中西不同的文化,氛围也很和谐。在戏台上,原有的匾和楹联漆面已经剥落,露出木质本色,局部也有人为的损坏。庭院的石阶长满了青苔,在阴湿的地角传出几声蟋蟀“瞿——瞿——”声,显示出这座百年庄园的衰败与凋零。
新闻推荐
淦吉银,泸州泸县人,四川天寿健康集团董事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四川医药行业协会商业分会常务副会长、泸州市医药产业...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