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明
翻开通滩历史,是一部交通史、水运史、商贸史的彩页。唐宋时期,通滩是小河上水码头;明清时期,通滩是去西川的水驿、递铺、邮道;民国时期,通滩的水上运输,主要以盐运为主。清雍正七年为泸州十大乡之宜民乡,宣统二年,宜民乡下设通滩场,从此,通滩在行政区域中有了一席之地;在经济上因水运而闻名,在文化上因人文而厚重,寺宇林立,书院、私塾育才,受世代传颂。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泸县设42乡镇,通滩升为一方大镇。1950年11月为第十七区通滩区,辖石龙、久桥、宜定;1958年10月通滩区辖通滩、和丰、况场、中心、石龙人民公社;1959年12月改为十五区,通滩镇辖中心、石龙、况场、和丰、华阳、玉合乡。
其间,因区县划分调整,1951年5月14日将泸县第五区(通滩、大悲、马岭、马观、大角、丹林、玉合)划归纳溪县,后来又划归市中区、江阳区。1985年,通滩区辖通滩乡、宜定乡、石寨乡、连云乡、况场乡。
通滩,位于沱江下游,处于青鱼沱滩、荔树滩之间的南岸,上下都是滩,故名“通滩”。明清时期,沱江水运盐运业兴盛,而为水驿,沱江大码头。清康乾年间,兴场立市,嘉庆年间成为大集市,居民达百户以上。《泸县志》、《四川地名录127卷》记载:通滩因水运兴而立,场镇始建康乾,为泸州到富顺、自贡盐井、盐厂的主要场镇。雍正七年以来,场名未改,地名未变,历史久远。
1996年7月,由泸县划归江阳区管辖,今辖长河、威武、猴岩、雪坝、双庙、毗卢、雨丰、元坪、砖房、开福、丰光、苏咀、沱田、国光、魏坝、母滩、烂包冲、治咀、宋湾、大山、大烛林、陵园、纪坝、桐子山、金宝山25个行政村和通滩1个社区,人口5.47万人,幅员面积达75.9平方公里。
境内沱江由西向东,经通滩、沱田、魏坝、国光、苏咀、长河、街村、猴岩村,全长17.43公里,因江岩沙碛土适宜蔬菜生长,为市中区的蔬菜供给基地,产量达2500万吨。
境内的悠游宫为泸州三大宫观之一,早年是戊戌六君子中刘光第读书之所;民国时期进行扩修,后建为中学。
一个赶场天,笔者曾前往通滩古镇,寻找失落的文明与记忆。信步走入老街,这条建于民国初年,由大绅粮孔祥芝、刘知之倡修的正街、后街呈S形,有缓坡,属青石板大街;街两边都是商铺,一直通往沱江边上的上码头、戏场坝、王爷庙;街尾处的下码头长约800米,青瓦房、木门窗、夹壁墙,一家挨一家,一户连一户;茶馆、酒馆最多,赶场天坐满了人,一茶一座,只需一块钱。
十几张八仙桌,每桌七、八个人,一边品茶,一边摆龙门阵,不时发出欢声笑语。饭馆里主营炒菜系列,回锅肉、鱼香肉丝、酸菜汤,十几块钱的家常菜;每年二、三月份,可点通滩特产“退秋鱼”,又称“出水烂”,清汤白味,那叫一个鲜。据传,大学士刘光弟路经通滩回赵化老家时,也要停船上岸吃了鱼再走。“退秋鱼”被这一渲染,名声可大了。
沿老街下码头,老通滩人说,王爷庙是水上人家捐资修建的,过去香火非常旺,戏楼上正月开始就唱大戏,一唱二十四本(场),长滩、海潮、连云洞、石龙场的人都要赶来看。东升桥边的秦家百年大院,依然保存完好。84岁的易明华是秦老秀才的私塾学生,在大院里,他读过《三字经》、《百家姓》。秦秀才名为秦跃林,光绪年间的秀才,因无钱无关系,参加不了乡试、府试,而不再考科举,遂回乡教书育人,以老宅为教室,收二三十人入学。他所教的学生,后来都考上县里、省里的学堂,背井离乡,而他竟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大院临河而建,门前小桥流水,岸上河柳,一方读书处,一方文明堂。
从下码头的石梯而下,只要是赶场天,海潮周坝的村民结伴而渡,横渡船、顺江船来来往往,人流如织。船上人家说,这儿是沱江上最大一个渡口,平时每天过往有好几十人,赶场天有几百人,逢年过节,则有上千人渡河。一位在泸州工作的通滩当地人说,每周末她都要回家陪爹妈看电视、说说话。她说,通滩渡口是江阳区与泸县、泸州与富顺的通道,渡口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如今是机动船,安全有保障,过往行人也放心,每天有若干班船,方便了两岸人家。
新闻推荐
◎冯媛媛为确保春运后期道路交通平安畅通,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近段时间,泸州市泸县交警大队结合辖区道路交通安...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