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闻 泸县新闻 合江新闻 叙永新闻 古蔺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泸县新闻 > 正文

细数40年来泸州城乡之“变”

来源:泸州日报 2018-12-14 10:33   https://www.yybnet.net/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曹蓉。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李云春。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杜磊。

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陈军。

昨日,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举行。

★目前,泸州市中心城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核两副八组团”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79年的11.97平方公里发展到2017年的15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79年的18万发展到2017年的152万。

★泸州市城市道路从一条主干道串联向城市路网快速拓展,一环路全线贯通,二环路加快推进,城市道路累计达到847.97公里,“环+射”的大城市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建成“一环六射一横”高速公路骨架网,通车总里程达455公里,居全省第三、川南第一。

★泸州市改造提升“两江四岸”24公里,精心打造蜀泸大道、酒城大道等城市绿色景观通道40余条,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和一季一景、一街一景的城市特色景观。

★全市建成5000人以上的小城镇46个、1万人以上的重点城镇17个、国家级重点镇13个、省级试点镇15个、省级特色小城镇6个,“一主四副多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全面形成。

□ 本报记者 罗森波

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在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交通建设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改革成效?

昨(12)日,由市委改革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精心策划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陈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杜磊、市城管执法局局长李云春、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曹蓉分别对此进行了解答。

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城市发展的蓝图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54平方公里、人口达152万

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局长陈军介绍说,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不断拉大城市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聚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泸州是如何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的?答案就是把城市总体规划始终看成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有效指导泸州城乡发展,泸州市不断优化城市发展蓝图。

改革开放以来,泸州先后开展了五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79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将安富纳入城市规划区,并提出了以化工、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发展路径;1985年作为省辖市后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建设川南和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水陆交通枢纽,以天然气化工、名酒、工程机械三大工业为主,着重南部煤、硫、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工业城市;1997年为适应重庆直辖和本市行政区划调整,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建设川滇黔渝毗邻地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能源、化工、机械、食品等为主导的现代综合城市;跨入新世纪,于2005年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突出港口交通和工业发展。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于2009年开始编制,2012年7月获省政府批准实施,明确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泸州城市在规划指引下不断“成长”——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中心半岛、小市、茜草、高坝、蓝田等几个组团,按照有机疏散、拥江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步形成了目前“一核两副八组团”的空间格局,并将发展成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泸县和合江县为副中心,带动周边多个特色小镇融入中心城区共同发展的大都市区空间布局。

城市规模同样在“壮大”。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79年的11.97平方公里发展到2017年的15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79年的18万发展到2017年的152万。

城市功能也在完善。依托长江沱江等大江大河的自然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两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着力提升“两江四岸”环境品质,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泸州港、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西南商贸城、泸州医教园区、西南医疗康健中心等优势资源集聚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旅会展“一枢纽四中心”,辐射服务范围涵盖3000—4000万人。

“当前,泸州正进一步突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在战略上抢得先机。”陈军表示。

城乡建设不断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先后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城市规划好了,就要加快建设,不断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抢抓列入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重大机遇,高标准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建设和城乡发展取得了实效,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杜磊细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城市建设和城乡发展取得的具体成效。

城市功能跨越提升。通达能力大幅攀升,城市跨江连接更快捷、更方便,城市道路从一条主干道串联向城市路网快速拓展,一环路全线贯通,二环路加快推进,城市道路累计达到847.97公里,“环+射”的大城市骨架路网基本形成。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城市道路实现泥结路、水泥路、“白加黑”沥青混凝土三级提升,完成城市光亮工程改造升级,城市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序实施,城市防洪抗涝能力显著增强。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40年来,白塔、钟鼓楼等老泸州标志性建筑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取代,摩尔、西南商贸城、华润万象汇、酒城乐园生活广场等现代都市商圈全面形成,商业金融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医疗康健中心、文旅会展中心初具规模,步步高、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成运营,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一个全光网大城市,泸州城市时代气息日趋浓厚,已经从一个川南边陲的古城蝶变为一个川渝滇黔结合部、成渝经济区南部的现代化大城市。

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居住环境全面改善,住宅品质从土木结构、砖瓦建筑向框架结构、框剪结构、装配式建筑演变,住宅环境从散乱居住向城市小区转化。生活环境更加优美,改造提升“两江四岸”24公里,精心打造蜀泸大道、酒城大道等城市绿色景观通道40余条,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和一季一景、一街一景的城市特色景观。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发展取得突破,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四县县城面积从改革开放初不足1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7年63.2平方公里。全市建成5000人以上的小城镇46个、1万人以上的重点城镇17个、国家级重点镇13个、省级试点镇15个、省级特色小城镇6个,“一主四副多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全面形成。安居保障更加有力,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7万套,定向供应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3300套,发放租赁补贴6.4万户;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21766户、土坯房改造29921户。

城市管理不断转型、变革和发展

城市精细化治理无缝隙、无死角

建成的城市,必须加强管理,才能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李云春说,从1978年到2018年,泸州城市管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奋进。

城市管理机制取得新实效。为适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40年来,泸州城市管理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不断转型、变革和发展:在管理体制上,由单一分散向综合协调转变;在管理理念上,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管理主体上,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社会共治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依靠人治向规范法治转变;在管理手段上,由传统粗放向智慧精细转变。同时,泸州创新治理格局促新提升,通过对476项行政权力事项的全面公开,执法事项的全面下沉,改变原有单一的“1+1”执法方式,建立“1+3+17”的执法一体化模式,初步确立“两级政府、五级管理”共同治理新机制。此外,还创新执法谋新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被动回应到主动治理,再到现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精细服务,推动了无缝隙、无死角的城市精细化治理。2013年,泸州成为全省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目前数字化系统已覆盖城区100余平方公里,酒城城管APP、96198城管热线让单一信访转变为24小时全方位服务,按时处置率98%,群众满意率85%。

城乡人居环境跃上新台阶。40年来,泸州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用心补齐城市管理短板。治污水平日新月异,治污设施从“量小散乱”向“全域覆盖”转变,管理模式从“多头管理”向“一体运作”转变。全市建成121座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4%、80%和45%,垃圾转运处理实现密闭化、无害化。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最初的不足5%提升至现在100%,建制镇已达80%、农村已达70%。保洁收运机械作业,实现了城区生活垃圾清运率100%。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批环境优美示范镇、环境优美示范村(社区)和优美示范县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百条街巷综合治理、标准化街区打造让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公用服务实现新突破。泸州始终坚持民生改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市政设施日趋完善,城区道路完好率达98%,下水道畅通率达97%。城市路灯由改革开放之初的3000余盏增加到现在的5.5万余盏,燃灯率达99%,实现城区路灯照明全覆盖,城市楼宇节点全亮化,背街小巷照明盲点全消除。天然气管线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2千米发展到如今城市高中压天然气输气干管3000余千米,民用户从226户发展到如今的40.5万余户,城市气化率达95%。全市公共用水从最初的零星分布到现在95%的普及率,出厂水水质合格率100%,水质监测能力走在全省前列。厕所改造也是一场革命。上世纪90年代初泸州只有67座收费公厕,2017—2020年,泸州市将新改建1385座免费公厕,实现全市厕所“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卫生文明”的建设管理目标。市政维护也提质增效,通过24小时的应急值守、现场处置的规范有序,全力确保了城市主次干道、跨河桥涵通行顺畅和供水供气稳定。

基本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将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陆曹蓉说,改革开放40年来,泸州交通突出对外大通道建设,全力攻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基本构建“公水铁空”四位一体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泸州交通取得的具体成效有哪些?

打通公路路网大动脉。实现“县县通高速”,基本建成“一环六射一横”高速公路骨架网,通车总里程达455公里,居全省第三、川南第一。依托G93、G76、G4215线形成“泸州绕城高速公路”,里程93公里,围合国土面积411平方公里。截至目前,泸州市规划普通国省干线达16条、1501公里。农村公路从疏到密,已实现全部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过江桥梁从少到多,目前长沱两江共有过江桥梁14座。2015年,泸州率先在全省开展渡改桥试点示范工程,计划总投资44.1亿元建设河东、白沙等渡改桥46座,建成后将全面撤销江河渡口154个。

建设港口航运大通道。泸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是全国28个内河港口之一,列入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十三五规划”。泸州港航道条件改善,目前常年维护水深由2.7米提升至2.9米,常年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是四川通航条件最好的三级航道。吞吐能力增强,集装箱吞吐量从几千标箱发展到50多万标箱,船舶运力由2012年的45万载重吨发展到目前近70万载重吨。开放能力提升,从2011年铁水联运班列开通以来,泸州港不断拓展和优化对外开放通道,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

打造铁路运输大引擎。1988年起泸州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隆黄铁路隆泸段。2008年建成火电厂专用线,2009年隆黄铁路隆叙段全线贯通,2011年建成进港铁路专用线等,全市现有普速货运铁路185公里。

构建航空班线大走廊。云龙新机场已于今年9月10日正式通航,目前已恢复并新开北京、上海、昆明、贵阳等航线21条。

建成运输服务大枢纽。2012年建成泸州客运中心站,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一级汽车客运站。目前全市乡镇、建制村客车通达率分别为100%、93.2%。眼下,全市公交线路达239条、公交车辆达1938辆,其中新能源车684辆,日均客运量60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32.3%。2016年,建成川南最大公交枢纽——城北公交枢纽站。当前全市出租汽车达2051辆,其中新能源车250辆。新能源车总数居省内地级市首位。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陆曹蓉表示,泸州将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强力支撑。重点是突出南向东向开放大通道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高速铁路零突破。同时加快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航空运输中心和国际空港,深度融入成渝城市群,主动辐射服务周边9个城市(遵义、毕节、永川、江津、荣昌、昭通、宜宾、自贡、内江)3500万人。

新闻推荐

四川发布40个典型案例亮出全面深化改革成绩单

(记者闫新宇高燕)“40个典型案例呈现领域广、突破大、特色鲜明三大特点。”昨日,省政府新闻办、省委改革办召开四川全面深化...

泸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细数40年来泸州城乡之“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