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海
今年52岁的曾万华,是泸县土地储备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2009年至今,他见证了泸县众多项目从无到有的过程,以及对泸县经济社会发挥的巨大作用。
港城大道成为泸县融入泸州主城区的交通要道;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长为泸县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城东小学建成后将优化泸县城区学校布局,缓减城区入学难问题;玉蟾大道东段建成后将成为泸县又一条出城道路……这一个个重点项目,无不涉及到艰巨的征地拆迁任务,曾万华全部参与其中,和同事们一起迎难而上,担当实干。每个故事后面,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敬业,是他的基本要求
自2009年到泸县土地储备中心工作以来,他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做好征拆工作作为人生的追求。
“曾万华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不懈怠,我们都很尊重他。”泸县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李应良这样评价说。
“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学习再学习,迅速提高业务水平成为曾万华的不二选择。他深知拆迁工作政策性很强,工作要求很高,如有一丁点的不求甚解,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埋下不稳定因素,留下遗留问题。要胜任这项工作,自己必须掌握法律知识,具备丰富的政策理论水平。
于是,他系统地学习征地拆迁各项政策及规定,认真研究土地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吃透相关文件精神,领会征地拆迁工作业务精华,并在实际中推进拆迁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征地拆迁工作分为外业和内业。群众闲时,他就做外业工作;群众忙时,他就做内业工作。早出晚归是常态,他经常很早就出去,挨家挨户丈量建筑物、做工作,晚上8、9点钟才回到办公室,梳理当天工作情况,他的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性。” 泸县土地储备中心征地科科长张伟如是说。
在工作中,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是三伏天还是严冬腊月,他都任劳任怨,始终坚守一线,经常一身泥一身汗。
去年年底,正值全县征地拆迁“三大战役”的关键时期,他的父亲病重,为了按期完成征地拆迁任务,他经常是下班后才回到20公里外的老家,照顾父亲的起居。
和谐,是他的毕生追求
征拆工作,一头牵着城市发展,一头牵着群众的利益。如何让群众满意?曾万华的回答是:心系群众、秉持公心,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他深知,征拆工作既关系到项目的推进、县城的发展,更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创新工作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实现推动发展与服务民生的有机统一。
“入户调查、建筑物丈量、政策宣传”,是曾万华的三项主要工作。工作中遇到群众的怨气乃至辱骂,他不抱怨、不气馁,更不放弃努力。“只要用心努力去做,办法总比困难多。”曾万华这样说。
“以心交心,才能换取真心。我们要换位思考,既依法拆迁又做群众的贴心人。”这是曾万华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征地拆迁工作牵涉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他始终以换位思考方式开展工作,以“假如我是被拆迁户”的身份,带领拆迁工作小组入户开展工作。
2012年夏天,陈大娘以年龄大不想搬迁为由不愿离开,曾万华前后数次去做工作,他戴着草帽跟老人家拉家常、打比方,两个小时后,陈大娘终于同意拆迁。
拆迁工作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更多的是多倾听群众的合理诉求,想方设法化解群众的顾虑。“在沟通交流中化解矛盾,在相互尊重中平息事端,在互利共赢中和谐拆迁。”这是曾万华和同事们的追求。
阳光,是他的做人底线
“公平、公开、公正”,是做好征迁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曾万华的做人底线,更是解开群众思想疙瘩的良方。
“曾万华的工作经常要与群众打交道,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宣传解释工作,既要考虑群众的感受,也要考虑政策的底线要求。”李应良介绍。
曾万华工作严谨,坚持原则,能够顶住人情与工作压力,公平、公正地执行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守住政策底线,做到一碗水端平。
李应良说:“曾万华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我们从没有听到关于他的任何负面反映。”
在工作中,有的群众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要求多丈量一点面积。“一把尺子量到底,实际是多少就是多少。”这句话已经成为他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遇到个别拆迁户拉关系,他也毫不留情,一口回绝,不掺杂任何私心,并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曾万华在拒绝无理要求后,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为他们宣讲政策标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效化解群众心中的怨气,赢得群众对征地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征迁工作,没有全身心的付出和铁一般的工作纪律,是无法顺利推进的。曾万华和同事们,用一步步踏实的行走,见证着泸县城市的每一次华丽蝶变,而这一路走来,“真诚”和“自律”在他身上从没缺席。
新闻推荐
江阳区境内:S307线泸(州)宜(宾)路51公里+200米(三道桥)至江景南路实行全封闭交通管制,丹霞路路口至江景南路段绕行线路:学院中路→...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