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佐然 本报记者 简放鹏
“今年,我计划种植水稻1万亩。”2月1日,种粮大户——泸县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世兰谈起今年打算时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期30年,这让种粮大户吃了‘定心丸\’,干劲更足了。加之我们生产的稻米售价高,市场需求量大,所以大幅增加种植面积。”
近年来,薛世兰通过租赁、土地入股等形式,成规模流转土地。截至去年,她标准化种植优质水稻2500亩,实行稻菜水旱轮作,所产生态稻米、儿菜(或油菜)、稻田鸭、稻田鱼受到顾客喜爱,也让她和村民获得较好收益。
村民观望,让她带头多种水稻
2011年,薛世兰担任泸县兆雅镇石龙村党支部书记,由于村里有很多人外出务工,种水稻的农户越来越少,在他们心中,种水稻的效益低,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
一个村要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需要龙头企业或者专合社带动。在没有龙头企业的情况下,薛世兰牵头成立了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与村组干部一起,建议村民多种水稻。
起初两年,村民并没有多种水稻。原来,村民观察到薛世兰虽然多次宣传多种水稻的好处,可她没有带头多种,这让村民大多持观望态度。
2013年,薛世兰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带头示范稻菜轮作,结果把周边农户都带动起来了。农户们觉得把土地流转出来,比自己种植划算,每亩每年获得175公斤-250公斤黄谷的租金。另外,他们到专合社做季节工,每天可挣50元至100元工钱。尝到甜头后,周围农户纷纷加入专合社。
打破“泸县生产不出优质大米”认知
第二年,薛世兰的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她的想法又变了,原因有人说“泸县生产不出优质大米”,她要种植优质稻。打破这种认知。
在生产中,薛世兰意识到,种水稻如果想达到优质优价目的,就是种植优质稻也须统一品种。只有统一品种、成批量规模生产才能价格高点,这样与龙头企业签订单,售价才能比市场价高10%。
对此,薛世兰向专合社成员和周围农户推荐川优6203、宜香2115优质稻良种。
有了良种,还需要相应的种植配套技术,才能种出优质稻。为此,薛世兰实行了“六统一”,包括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等。
由于按照标准化种植,薛世兰生产的大米米色清亮,煮出的饭也甘香,软而不粘,口感好。其优质稻大米每公斤售价6元到10元,再生稻大米每公斤售价12元到20元。
发现种粮收入高的“秘密”
为了调动专合社成员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近两年,薛世兰把社员的水稻收购上来卖给龙头企业,由于没吃一分钱的差价,专合社运行困难。后来,镇政府和龙头企业各补贴了薛世兰每吨20元的运输费,才帮助她渡过难关。之后,薛世兰为专合社成员每销售1公斤稻谷,就有6分钱的差价。尽管如此,薛世兰还是“倒贴钱”。
如何才能改变这个困境呢?薛世兰研究后发现,需要改变向龙头企业供货的单一经营渠道,做到种植、收购、加工“一条龙”经营,种植水稻才能收入高。
近年来,农民专合社发展势头比较好,成为了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众多的农民专合社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的少,所以市场竞争力较差、附加值低,其经济效益不高。
2014年10月,薛世兰辞去了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全力以赴抓雅龙水稻专合社发展,重点之一是抓农产品初加工。薛世兰注册了稻米品牌,后添置了烘干机,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大米加工厂,去年9月投入生产,日加工能力已达60吨稻谷。所产的大米,除了在泸州销售外,还销到了成都、广州等地,还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销售。
这样的“一条龙”经营,降低劳动生产成本,解决了合作社成员卖粮难,增加了合作社收入。
根据当地种植条件,专合社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植蔬菜。由于规模化种菜,专合社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实行订单式种植,提升了经济效益。儿菜亩产1800公斤以上,直接送到泸州、重庆的超市,因为上市早销路好,所以亩收入较高,扣除土地租金、种子、肥料、劳力等费用,每亩纯利润1000元至1500元。
去年,该专合社已建成高标准稻菜轮作基地2500多亩,成员348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180户,入社社员亩平增收600多元,激发了更多农户加入专合社。
薛世兰本来打算,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1000亩。后来,由于一家企业想和她联手,共同投资规模种粮。有了实力强的企业帮助,薛世兰就把水稻订单种植面积增加到1万亩。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93辆新车的投入使用诠释了泸县公交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次共投入93辆国内一线品牌新车,开通的公交线路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2018年、2019年将继续延伸至各村,深入更广大的农村。‘村村通\’...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