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大道建成通车,泸县融入泸州城区的步伐迈出了一大步。泸县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让企业留下来发展、壮大。一批高精尖医药企业落户位于泸县的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泸县返乡人员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7年,泸县在建设创新新区中,在农村、扶贫、文化创新等方面,闯出了新路子。
农村创新 “唤醒”沉睡的宅基地
去年12月中旬,来自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代表齐聚泸县,基于泸县试点样本,重点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展开探讨。
2015年,全国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四川有两个县入选首批33个试点县,其中泸县主要承担宅基地改革任务。泸县总人口109万,其中农村人口92.7万。农村宅基地面积24.6万亩,人均宅基地占有达170平方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泸县90%以上农村劳动力就近或外出务工经商,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进城镇、进新村定居,3.9万宗、3.2万亩农村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让固化的宅基地“动”起来,最大限度释放土地价值?
在住有所居的前提下,泸县制定了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管理暂行办法、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指导意见,实行“法定无偿、节约有奖、超占有偿、退出补偿”措施,鼓励农户自愿退出多余的、空闲的宅基地。同时,该县建立引导宅基地退出户到新型社区、幸福美丽新村、生态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城镇居住与兴业的多项安置套餐,并给予低保、临时救助等保障,确保宅基地退出户生产生活质量不下降。
“我的旧房子一年垮一点,要不了几年就垮完了,到时就不值钱了。”天兴镇田坝村一组村民朱瑞福算了一笔账:家里常住两口人,共有400多平方米宅基地,老房子早就不能住人了,如果退出老房子,能拿到3万多元补贴;如果不退,还要给村里交有偿使用费。这一合计还是退了划算,于是他主动报名退出多余的宅基地。
田坝村村民程天金一家4口人,过去住在山坡上,砖混结构住房面积280平方米,再加上院坝、晒场等,宅基地合计约900平方米。虽是大宅,“但住着一点也不舒服”,程天金说,山上出行难,干旱没水吃,下雨路泥泞。
宅基地改革后,程天金成了第一批搬迁户,按照拆迁补贴标准,共获得拆迁补偿金17万元;搬进新居支付购房款13.7万元。一进一出,程天金还赚了3万多元。
而退出的宅基地拆旧复耕。程天金的老宅基地改造出1亩多耕地,成为自家的承包地。去年,程天金在新地上种上了玉米。
泸县改革办主任贾刚强认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有两个好处:一是宅基地拆旧复耕,配合土地整治,农田连片了,土地质量提高了,为规模化经营打下基础;二是腾出的地和节余指标入市交易,宅基地的财产属性变现、深化,资源盘活了,发展产业的用地渠道拓宽了。
目前,泸县已有2.1万户村民申报退出2万亩宅基地,现已完成9920户、腾退复垦宅基地1万亩。试点中,宅基地退出户户均补偿超过4万元,其中一户一宅的超过7万元。
对此,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肯定泸县宅基地改革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认为其改革有特色、有亮点,群众能真正得到实惠。
扶贫创新 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路径
作为省级贫困村,泸县喻寺镇谭坝村有贫困户196户565人。由于精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在村里的劳力多是五六十岁的人。
对于这样缺资金、缺技术、缺体力的贫困村、贫困户,如何让其脱贫呢?泸县设想:能否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农业设施、养殖等项目形成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即通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将财政涉农资金由无偿补助变成有偿投入,以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供给和使用机制,达到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通过村上一事一议,泸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400万元,在谭坝村建设村级扶贫产业园厂房,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目前,该厂房办公用房主体工程已完成,只需接上电源就可使用。此外,该村还投资700万元建设康养中心。
在谭坝村,支撑风险小的理由是什么呢?谭坝村第一书记李文国告诉记者:一方面,该村种植了大面积的粮油、甜橙、蔬菜,需要办加工厂,标准厂房可为其提供“生产车间”;另一方面,在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小型企业很难找到厂房,而谭坝村有“货”可供。目前,已有4个企业与谭坝村签订了使用标准厂房的协议,计划加工粮食、型材,建设冻库,生产食用菌,预计标准厂房今年租金收入可达50万元。
泸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扶贫移民局局长黄晓冰认为,资产收益扶贫不仅让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分享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在收益分配时优先保障其收益,丰富了对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扶持措施,弥补了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
文化创新 成立西南农民演艺联盟
在春节期间,由于市场火爆,泸县农民演艺团队常常遇到演员不够用的困境。
怎么办?泸县把视野投向了周边,原因是农民演艺不仅是泸县的文化特色,在西南地区也能找到“共同语言”。
川滇黔渝四省市山水相连、地域相邻、习俗相近、经济相融、文脉相通,共同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农民演艺文化:2009年,全国首家农村演艺中心——泸县农民演艺中心成立;四川珙县的“农民文化理事会”项目已成功创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重庆大足、永川等地农民演艺产业在“滚雪球”式地壮大;云南、贵州等紧邻四川的区县演艺市场也越做越大。
如何让西南农民演艺做大做强?由泸县、重庆市大足区、永川区等演艺协会发起倡议,联合川、滇、黔、渝等省市部分艺术表演团体、演艺市场经营者和演出经纪机构,按照“北有刘老根大舞台、南有农民演艺大舞台”的品牌理念,打造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文化演艺品牌。
去年7月初,西南农民演艺联盟在泸县成立,宣告唱红大西南的“草根文化”翻开了抱团发展、共同繁荣的新篇章。这意味着西南农民演艺市场在信息、资源、政策共享三个方面实现共赢,将标准化连锁化经营,打造全国演艺产业“西南模式”。
西南农民演艺联盟成立6个月来,主要从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开展了系列活动。在产业发展方面,开放市场相互促进良性竞争。如泸县红牡丹演艺团参与了云南宣威、内江隆昌以及古蔺等地的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招标,承接了多场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婷实习记者梁新雨近段时间,广大市民通过12345市长热线、泸州市网络问政平台等,咨询问题、提出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缺乏专门法律法规近年来,共享单车...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