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千名教师进万家。中职学科(配气)教学。纳溪区太山实验学校“四育”活动之“我们与鱼的故事”。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右四)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调研。中职数学课堂。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山水画。全市校园足球推进会-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活动现场。龙马潭区校园足球活动蓬勃开展。
■本报记者吴良春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泸州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向着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质量高地、优秀人才聚集洼地和教育改革前沿阵地奋斗目标迈进。
“原来学校分上下两个运动场,落差有5米多。通过改造,梯步下的运动场建起了食堂,食堂顶部又还原为运动场。这样既提高校园地块的利用率,又扩大了运动场面积。”叙永县龙凤镇中心校校长余中林直言,现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得益于“全面薄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因为在龙凤镇师生看来,镇域内学校发展到每100名学生拥有6台电脑,用上了磁性黑板……从硬件投入上拉近了与城区学校距离。
硬件
教育投入优先安排,为“上好学”夯实基础
日子再紧也不能紧教育。叙永县的做法是勒紧腰带,“多点开花”加大投入,全县其他工作经费、项目经费“双压缩”(分别压缩10%、30%),优先保脱贫、保教育。
叙永县鱼凫小学在“全面薄改”前,仅有21个教师,680个学生,一幢砖混教学楼,一个小青瓦旱厕。学校无任何功能教室,也无任何现代化设施设备。叙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谈何容易?可以说,除了热情,什么都缺。怎么办?
县上定调,一校一策,缺什么就补什么,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编制成册,量力而行制定分年实施计划和目标。鱼凫小学重建项目被列为全县重点惠民工程,项目共投入资金1056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资金960万元,占90.9%。以“师生优雅、校园优美、质量优异”为发展目标,走改革创新之路,努力办山区特色教育。鱼凫小学校长郑宇对此信心满满。
改善办学条件,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泸州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17.02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59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6所。全市坚持扩城先建校,结合“双两百”城市规划加快建设城西教育组团、城南教育组团、城北教育组团,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合江县分别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检查评估标准。全市所有乡镇将通过乡镇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区县将全部通过督导评估。省、市重点项目医教园区(教科城)建设快速推进,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广播电视大学、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入驻,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建成投用。成功创办川南第一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正在规划建设泸州市第二医教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之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队伍
教育缺人优先补充,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贫困山区留住人才难,留住教师似乎更难。前些年,村小教师“一人包班”的现象不是个别。山村教育怎样才能加快发展?留不住教师的困局如何才能破解?
这是留给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道考题。
古蔺县大力实施“补血”工程,通过公开招考、直接考核聘用、“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补充薄弱学校教师。实施“健体”工程,全面实施“国培”计划、校本培训等,提升教师素质。选派音乐、英语等教师到村小“巡回走教”,破解村小教师“一人包班”困局;通过校际、城乡交流等形式,鼓励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
在合江县法王寺镇中心校工作了两年的刘玉莲老师高兴地说:“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宿舍了,不再每半年就搬一次家了!在校园内,居住在一起的都是同事,很安全很温馨。”2017年秋期开学,法王寺镇中心校在外面租房的老师全都住进了学校的周转房。每套房约30多平方米,分成客厅、寝室、厕所和厨房,面积虽然小,但功能比较齐。有了住房,老师们也踏实了,工作干劲更大了!
近年来,全市采取“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经费保障、扩大补助范围、实施重点倾斜”四项措施保障教师待遇,提升农村教师获得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教师待遇、食宿条件、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大力推进农村教职工岗位生活补助工作,将实施县由省上规定的三个贫困县扩大到了全市所属7个区县,补助标准每月200元至800元,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2017年全市享受农村教师生活补贴19571人,全年发放补助8924.41万元,其中市、县财政补助经费5184.65万元。落实乡镇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全市乡镇教师按不低于月人均200元水平确定标准,每月兑现,享受乡镇工作补贴教师20595人,全年发放补贴7277.29万元,新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1110套。
创新实施泸州市村小全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委托泸职院分三年(2016年-2018年)为古蔺、叙永、合江三个贫困县培养900名以本地生源为主的村小全科教师。把《泸州市教育人才集聚工程实施细则》作为“酒城人才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优秀人才岗位激励政策,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开展各类评优选先工作,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的400名“四川省特级教师”中,泸州市17名教师上榜;评选表扬泸州市优秀教师200名、优秀班主任10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30名;开展泸州市知名教师知名校长的推荐评选工作,评选市知名教师39名、知名校长6名。设立600万元教科研课题基金和300万元中小学教育质量奖,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激情。
教改
全域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改革
农忙时节,在纳溪区合面镇太山生态园田间地块采挖莲藕、抽水、收割蔬菜的身影,常常不是村民,而是来自合面镇几所中小学校的学生。
本该是学生上学时间,为何下农田干农活?一副农家家教基地的对联揭示了答案:“家里家外,天伦人际真生活;农业农村,地头田间大教育。”合面镇是纳溪区最偏远的乡镇,与其他乡镇学生大量涌入城区就读不同,这里99%以上的学生选择在家乡读书,甚至还常年吸引邻近县区近500名学生前来就读。学生不选择外出读书,原因缘自纳溪区自2013年开始的农村素质教育改革行动。改革行动利用农村学校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教育,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教育有机结合的“四育合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素质教育回归自然。
教育改革是教育界的大事,也是教育界的难事。泸州市把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推动泸州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域推进以 “三开减负三开放”等教学结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市域内素质教育综合改革。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减轻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学习;开放图书室、开放计算机室、开放体育器材保管室,拓展学生课外自主空间。富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泸州模式”在省内外产生积极影响,泸州先后创建为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和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泸县创建为全国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实验区,先后承办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泸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多次报道泸州教育改革工作经验。
教育改革有力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抽样监测结果显示,泸州市抽样县——泸县的教育质量各项指标均高于或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高位增长,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进一步加快。
高教
内涵建设提升质量,对外交流取得突破
2017年12月,泸州市民生事业代表团访问德国,双方交流了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合作3年来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就进一步深化泸州市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2018年在泸州举办中德职业教育论坛、进一步务实梯度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标准、加强人员交流和往来等方面进行了座谈磋商,泸州市教育局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订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协议书。随后在翁纳市,泸州市教育局与汉莎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3年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开始交流合作。双方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专业(数控加工技术)引进实施HWK机电一体化师、切削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评体系签订了职业教育项目合作协议。此后,双方每年都有项目进行合作。
不仅对外交流取得突破,泸州高等教育发展也成绩斐然。“下一步,泸州市还将新建一批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高职院校,目前泸州市申报建设涉及城市建设和海事交通领域两所高职院校已列入四川省高等院校十三五设置规划。”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中脱颖而出,分别列入了“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培育院校”名单。
拥抱新时代,扬帆新征程。泸州教育事业正以昂扬的姿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力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新闻推荐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揭牌运行,加快泸州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泸州—广州外贸铁路班列测试列从泸州港进港铁路开行,标志着泸州港进入铁水多式联运新时代。...
泸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