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工人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拉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对机场路破损路面进行维修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朱俊 摄影报道
如果说,高速公路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靠得更近,普通干线公路把城市与城镇拉得更紧密,那么,农村公路则把城乡连为一体,使广大农村居民走上致富之路。2017年,泸州市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交通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农村公路建设全域发力,一条条民生路、致富路不断建成,社社通、户户通水泥路从梦想变成现实。
近日,川江都市报记者跟随泸州市交通运输局“咱们这一年,交通大会战”采访报道组,深入泸县、合江的田间地头,倾听村民们讲述农村公路的故事。
社社通: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
10日,采访报道组一行来到泸州市泸县喻寺镇谭坝村,登上高高的山顶,四通八达的水泥公路纵横交错,一片片绿油油的果树、菜园尽收眼底。
谈起谭坝村的变化,村民兰启彬感慨万千。他说,谭坝村是泸县最偏远的贫困乡村之一,以前不通公路,村民们出行不便,经济和产业落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道路修通后,村民们的出行有所改变,但进城仍要花大半天。去年,谭坝村实现了社社通水泥路,兰启彬便买了电动车,10多分钟就到镇里了,半个小时就可进城。
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喻寺镇以谭坝村为核心,建成了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的粮油基地800亩,以红心柚、菱角菜等为主的果蔬基地1000亩,以养殖淡水鱼、龙虾等为主的水产基地200亩,11045平米的标准厂房也建成投用,观光农业、乐耕农业正在打造中,谭坝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改观。
看到家乡的变化,村民黄国彬说:“现在公路修通了,产业经济也发展起来,我在外面做了10多年餐饮的‘游子\’,准备回家乡开农家乐,为家乡的经济和旅游发展做一些事。”
在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一条6.5米宽的水泥公路纵贯全村。村民王大华在村上的制衣厂上班,每月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资,全靠这条公路带来的福音。“原来家里只能靠种地、种田维持生活,现在不仅可以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加上喂养林下鸡,收入比原来翻了几番。现在不仅有钱买新衣、家电,而且还修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甜。”
回洞桥村老支书罗金华说,他们村是榕山镇偏远的贫困村之一,从2015年至2017年,随着该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贫困户的经济发展,对该村脱贫扶贫起到决定性作用。现在,村上建起了酱油厂、豆乳厂、制衣厂等企业。由佳乐集团投资建设的800亩沃柑基地、温氏养猪场以及村内的林下养鸡场和家庭的种养植业等使村民们不断增收致富。
户户通:村民进城脚不粘泥
11日,贫困户周忠良家正在宰杀过年猪。84岁高龄的老母亲在一旁高兴地说:“今年能吃上年猪,多亏了公路修到家门口。”
周忠良是泸州市泸县玄滩镇凃场村3组的村民,他的家在半山腰上,进出家门十分费力。去年5月,凃场村修建户户通水泥公路,3.5米宽的水泥路从山下经过他们家门口后直通山上,改善了他家的出行条件和环境。去年9月,周忠良的妻子在家不幸摔成粉碎性骨折,有幸的是,救护车很快将妻子从家中接走,赢得了救治的时间。为了在医院照顾妻子,周忠良把家里的年猪卖了,妻子出院后,他又去买了一头猪,正好过年前宰杀。周忠良说,要是公路没有修到家门口,这头年猪是弄不回家里的,“真要感谢党和政府,以及村‘两委会\’,为老百姓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
凃场村党支部书记赵纯良说,他们村是省级贫困村,主要致贫原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仅有玄云公路一条通乡公路经过该村,且公路多处路段破损严重,导致群众生产生活不便。去年11月,在村村通、社社通水泥路基础上,凃场村又建成了120条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村民脚不粘泥就能进城。这样,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而且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收益,促进了经济和产业发展,同时为农户消防安全、医疗救援提供了便利。
新闻推荐
◎龙年川江都市报记者朱俊周末到了,不少市民将驾车出行,泸州市路政支队和本报特为您提供本周末,泸州市普通公路权威的路况信息,请要途经下列路段的司机朋友提前做好绕行和谨慎驾驶准备。同时,如果发现...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