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把泸州东门口一带当成了迁徙通道 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依山伴水,泸州山更美,水更绿 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建设泸州生态屏障 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泸州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后,居民在城市公园、体育公园等场所开展休闲娱乐健身泸州日报记者 牟科 摄
◎ 泸州日报记者 简放鹏
近一个月,红嘴鸥在酒城火了,成为明星。这些远方的“客人”,把泸州东门口一带当成了迁徙通道,成为美丽的风景。而这些贵客的光临,得益于泸州市生态环境的治理。
泸县的108梯矿石厂年产3万吨石灰石,已于2013年关闭并恢复地貌,现已成为福集镇古二井村四组姜大海等四位村民的菜地,姜大海说:“这块地种的菜好吃,我们都舍不得拿出去卖。”
大树硫铁矿曾经“大树”无树,黄烟漫天,寸草不生。该矿关闭后,经过十多年的整治,初现山清水秀的面貌,有的地段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公园。
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既是全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
转型十年,泸州市以整顿关闭和提升企业产能,打造“五化”企业为工作重点,集中关闭小、散、乱、差非煤矿山企业181个,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予以淘汰、关闭、转产,全市共关闭资源竭枯及高硫煤质煤矿企业127家,淘汰落后产能910万吨,一大批关闭矿井、废弃工矿地的生态植被得以恢复,让绿水青山回归。
转型十年来,泸州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新境界,做到了一个城市有两个国家级生态“名片”: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做到了一个城市有两个国家森林公园:黄荆老林国家森林公园、福宝国家森林公园,让酒城成为一座“城在林中、人在花间、行在树下、四季常青”的山水园林城市。
退耕还林退出千山绿
记者在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看到:弯曲的永宁河水流清澈,满山遍野的枇杷树高大茂盛。虽然枇杷采摘期已过了一段时间,但丰收的喜悦依旧挂在果农的脸上。“由于银罗枇杷名声远扬,果子在树上就卖完了,今年我家两亩地收入4万元。能有今天的收入,还得感谢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银罗村七组村民孙小军对退耕还林政策赞叹不已。
“纳溪区的退耕还林多选择在山区,因为这些地方是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纳溪区林业局局长黄烈忠说,“实施退耕后,不仅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环境,而且山区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
位于叙永县东南面的正东镇,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截至2005年第一轮退耕还林结束,累计造林16680.1亩,2014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摸底调查,该镇25度以上的坡耕地14487亩,可实施退耕还林7000余亩,2015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6241.5亩。
正东镇兴龙村十二组村民张登富说:“我们十分拥护这项政策,退耕还林有补助,家里年轻的出去挣钱,老的在家搞种养,一家人的收入增多了。更好的是,退耕还林后,我们这里水灾都少了很多。”
转型十年来,泸州市林业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2006年至2016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由760.8万亩增加到83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由2300万立方米增加到30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8.4%上升到50.2%,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三增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而这三增长带来了更大的变化。泸州市林业局机关党委书记罗文庆告诉记者: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竹产业、林果业、林下种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广大农户增收致富。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92.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953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泸州大地生动的现实。
从争救助到争土地改造
“今年的玉米比去年长得还大。”12月9日,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二组村民赵帮会笑着说。赵帮会发自内心的喜悦,源于全国首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之一——古蔺县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程的实施。
目前,像赵帮会家这种经土壤治理与修复的土地,扎山村共有58亩,全都种上了玉米、红薯、南瓜等粮食或蔬菜。这在以前,是大家不敢奢望的。
石屏镇从上世纪40年代起土法炼硫磺,1958年建石屏磺厂扩大生产规模至2004年停产改制,60多年来排放的磺渣堆积了1300万立方米,对矿区及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有的土壤甚至不能作为栽植作物使用。
2012年11月,全国首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之一在古蔺县石屏镇启动。该工程总投资430万元,在扎山村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和性质,分别采用土壤酸化改良、化学钝化、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58亩受磺渣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不到两年,土壤污染修复工程通过市上验收。当年夏秋季节,试点工程58亩土地上收获了第一季蔬菜和粮食,所种的玉米和高粱采样送检合格,这片土地几十年来第一次获得了丰收。
石屏镇扎山村的试点工程,得到了国家环保部的肯定。如今在扎山村,村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改土治理成为新现象。扎山村支书陈守国说:“以前群众争低保、争补助、争救济,现在是争着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改造。”
转型十年,泸州市国土资源局先后实施泸县新民煤矿、叙永县两河镇天生桥硫铁矿、叙永县大树硫铁矿、古蔺县石屏磺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使矿区生态环境及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至今年,全市共实施试点项目23个共19860亩,通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将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加以复垦利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农用地面积,对泸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被动监管到主动监管
如今,PM2.5、PM10成了很多老百姓关心的指标,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便是它们的来源之一。为此,龙马潭区推出了扬尘智能管控一体化云计算平台,通过扬尘量化管理和数据分析,解决了工地扬尘治理的难题。这个系统的一大亮点就是量化。龙马潭区环保局局长许多才说:“通过扬尘探头和摄像头采集现场数据,经过平台的模型运算,将扬尘浓度和控尘措施量化,从数据上就能够判断现场超标没有,引起超标的原因是什么。监测的数据一旦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达到了第一时间发现扬尘、第一时间处置和解决扬尘的管理目标。”
据了解,该系统实时监测的数据,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电脑系统中,还可以传输到区环保局、区住建局和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的监控平台上。当扬尘和噪音超标时,会以邮件、短信等形式及时送达监管人员的电脑、手机等终端,便于管理部门及时督促工地改进。
“这个系统能24小时实时检测工地上的扬尘浓度和噪音大小,具有扬尘超标时抓拍功能,同时具有扬尘噪音超标报警功能。”
今年5月,龙马潭区安装了第一个扬尘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针对重点建筑工地、道路、渣场等扬尘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截至10月,泸州市在网监控设备13台,并对重点工地加装洒水降尘装置,对工地裸露地面进行遮盖,遏制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对空气质量的污染。
十年来,泸州市环境保护局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让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全市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0069吨、氨氮1608吨、二氧化硫48373吨、氮氧化物21717吨。总量减排考核名列全省前列,让“高原蓝”频繁亮相酒城。
泸州市环保局副局长罗波介绍:“泸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几个指标,从“十二五”初,也就是从2007年的PM10的立方米118微克降至目前立方米77微克,PM2.5从2014年监测开始,65微克/立方米降至目前50微克/立方米。这说明泸州改进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新闻推荐
美丽开放的龙马潭区。■本报记者肖婷位于泸州北部的龙马潭区,是泸州最“年轻”的区县。年轻,没有成为限制龙马潭区发展的短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落地……一系列利好机...
泸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