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大街小巷,遍布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让群众入脑入心的同时,成为街头一景。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开展,原先一些脏乱差的居民小区,变身为“洁美小区”。
■本报记者卿泉
前不久,在北京工作的曾先生专程携全家回泸,追寻其儿时的记忆——忠山公园。有着“忠义主题公园”之称的忠山公园,是泸州市以“忠义、生态、崇信、博爱、积善”等为主题的1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之一。
“家乡的变化真大。”优美的城市环境、干净的城区街道,随处可见的泸州好人好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公益宣传,让曾先生和家人赞叹不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的顺利推进,好人好事在泸州的大力传播,刘太金、陈琳、傅伟、宋召阳等道德模范的涌现,与泸州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无关系。创文春风拂面来,使泸州城市面貌发生巨变,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群众文明守法意识大幅提高。
泸州“创文”,不仅带来环境上的变化,更是社会风气和思想的变化。
看见文明,价值观融进城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中国到世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越长久越坚持,爱国、敬业、友善、诚信,生长在我们的心灵……”在每日上下班乘坐公交车途中,市民们都能听到这首《世纪的约定》歌曲。
这首歌不仅在公交车上播出,还在泸州市各学校广泛传唱。纳溪区江南职高的近2000名学生,每天上课前都要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谱写的歌曲《世纪的约定》。而这,仅仅是泸州市“创文”活动的内容之一。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何找到接地气的载体?泸州的做法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亮出来,落细落小落实,融入市民的生活中,让市民看得见、记得牢、践行好,进而入耳入脑入心。
除了在公园增加或者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泸州市还打造了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示范街,在主干道上集中宣传展示泸州好人,让身边好人讲泸州故事。全市范围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精神文明创建”、“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6类公益广告随处可见。
泸州市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进乡镇”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广大市民熟记熟背、入脑入心。以开展升旗仪式、中华经典诵读、“做文明诚信泸州人”等活动为抓手,在各大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在社会各行业开展敬业、奉献等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层面开展法治、诚信、友善等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崇德向善,凝聚社会正能量
泸县得胜镇仁和村花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花灯,看花灯,是村民农闲的主要娱乐方式。
仁和村在家风建设中,提出了“情韵花灯·乐善得胜”的主题,在花灯表演中融入家风家训的内容,村民在观看花灯表演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好的家风,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泸州市在全市推广用礼仪民俗精髓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家风家教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社会正能量。
合江县以孝德文化为引领,把主流价值融入成人礼、婚礼、寿礼和葬礼“四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接地气的载体活动,激发群众“道德自觉”,构建社会“道德自律”,使文明新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泸县以“德馨馆”为实境课堂,匡正、规范全县社会风气的发展方向,引导全县干部、群众自觉“立家规、树新风、做表率”,让优秀家风成为泸县人不可或缺的文化血脉。
受到孝德文化的浸润,泸州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品德高尚、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合江孝女董传秀,47年如一日照顾生病的母亲。泸州市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刘太金,12年来义务照顾残疾人、抚养贫困儿童。“四川好人”、第五届四川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车盛寅,离休后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身于红色遗存的保护工作中,30年如一日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四川好人”、第五届四川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蔡松松,勇救两名落水儿童,自己因体力不支牺牲,年仅31岁。
凡人善举传递着人间大爱,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影响着每一个泸州人,在全社会营造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人人参与,共享发展新成果
“喂,请问是‘8585000’信息平台吗?我想请一个家政公司帮我搬家。”5月20日,江阳区便民服务综合信息平台“8585000”上线试运行,泸州市治理“牛皮癣”有了新招。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龙马潭区推出了“文明龙马小管家”、纳溪区借助114号码平台,以疏堵结合的方式治“癣”,为小广告找到了新“家”。“现在家里有开锁、水电气维修、疏通下水道、家政等方面的需求时,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信息平台,既方便、快捷、安全,还减少了‘牛皮癣\’的滋生空间。”谈起治理“牛皮癣”的成果,家住江阳区城西的邓女士称赞道。
这些新招,既规范了小广告的合法经营,又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还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
6月26日,泸州市交警部门对“行人闯红灯”不文明行为进行治理。从首条“5321”车让人斑马线的设定,到“行人等候区”的划定,再到治理“行人闯红灯”,泸州市通过制度约束、文明劝导,形成相互礼让的氛围,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逐步养成“车让人”“人让车”相互礼让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共同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实现文明、安全通行。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以来,市民深刻感受到:“创文”提升了酒城人的文明素质,泸州正在悄悄地改变,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我们欣喜地发现:人流如织的路口,行人按秩序过马路,横穿马路、闯红灯的现象减少了;老旧小区里,居民把楼道清理干净,不再堆放杂物;公共场所,随手乱扔垃圾的市民少了,大家自觉把垃圾扔进垃圾桶……
城市的改变,得益于创文的不断创新,更根植于人人参与、共享发展的理念。
顺应这一理念,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实在在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从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到打造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从立面整治、拆除违法搭建,到社区改造、道路升级……一系列惠民工程持续展开,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让市民真切地感受着创文带来的实惠。群众对创建工作也由最初的不理解变为大力支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做文明市民,为创文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正是这份人人参与的力量,2016年,泸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好成绩:排名居全国第31位,赢得了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验收资格的入场券。站在创文接受“国检”的关键节点,泸州市上下将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平台,不断前行,永远在路上。
新闻推荐
儿童们快乐地奔跑在美丽的新村。忠山公园等城市氧吧,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本报记者简放鹏过去五年,泸州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形成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良好局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泸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