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明1997年和老伴出去旅游的合影
韩准辉珍藏的这封“家书”
书
发自1953年3月的朝鲜战场
10月23日,泸州集邮爱好者韩准辉拿着一封特殊的“家书”来到川江都市报社。他说:这封“家书”是发自1953年3月的朝鲜战场。他不知道写信人是否还健在,希望本报能帮忙找一找。因为“读这封信,能感受到他们对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信心”。
近日,记者通过辗转寻找,最终确认这封特殊“家书”出自合江县合江镇马街社区黄绍明老人。但遗憾的是,老人已于今年3月去世。老人的子女表示,老人当年从朝鲜战场寄回的家书在上世纪60年代毁于一场大火,韩准辉老人珍藏的这封,应该是父亲留下的唯一一封发自朝鲜战场的书信。
从1953年3月于朝鲜战场寄出到2020年10月,长达60多年的岁月里,收藏者为何要珍藏这封“家书”?这封特殊的“家书”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这封远方来的信中到底写了些什么?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摄影报道
家书”内容摘抄
敬爱的石灯村及全体会员们:
握手,握手。好久未见,我寄张朝鲜信笺来与您们着(作)为纪念……好久未给您们的明信片了……现在您们的工作忙吗?生产怎么样?今年还丰富吗?去年怎么样?同时现在风条(调)雨顺吗?在各地的物价都平常的吧?希您们来信时告知一下。我们在朝鲜听到您们的喜报是高幸(兴)无比的。
……艾森哈维爾(艾森豪威尔)这个死家伙是我们中朝人民的死敌,我们有了大量的准备力量来消灭它这个死对头……中朝人民紧紧地握着手……我们是有保证的,完成这个伟大任务,保证打垮美国敌人和一切反动者,彻底尊重中国及全世界人民的光荣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的任务而进行到底。光荣的(地)返家再见你们!……
寻找写信人
疑问一
这封“家书”为何被珍藏60多年?
韩准辉是泸州市集邮协会副会长,也是这封“家书”目前的收藏者。
他告诉记者,这封信被珍藏这么多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封信并不是写在信纸上,而是写在朝鲜邮资邮简上。按理说邮资邮简是可以直接写好内容,封上就可以寄出。但因为是朝鲜的邮资邮简,不能直接寄回国,所以应该是套寄回来的;第二是还有两张明信片,也是写信人从朝鲜寄回来的。明信片是军邮明信片,是当年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给志愿军战士的,但不是随这封信一起寄回来的。
韩准辉告诉记者,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分三次赴朝慰问,赠送志愿军战士每人一个瓷缸、一套军邮明信片(共十枚),专用信封十枚,还有慰问袋、纪念章、毛巾、手袋、慰问册等,现在都是文物了。
韩准辉说,这封“家书”和明信片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收藏者送给他的。据收藏者说,他曾做过石灯村的文书,写信的人曾多次写信给全村村民,他给村民们念了以后就自己收藏起来了。写信的人是“合江县马街乡石灯村黄昭明”。
韩准辉说,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这封信里能看出写信人对当时抗美援朝必胜的信心,也能看出他对家乡的关心,并不是单纯的家长里短。
疑问二
写信人是“黄昭明”还是“黄绍明”?
韩准辉老人提供的“合江县马街乡”早就没有了,如今已经是马街社区。据曾在马街社区工作的老人们回忆,以前还是马街乡的时候,是有一个地方叫石灯村。
记者随后联系到合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熟悉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合江县在册的抗美援朝老兵中,并没有叫“黄昭明”的,但他们查到有一位叫“黄绍明”的老兵在今年3月去世。据登记,在合江县马街附近的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中,姓黄的只有一位。
写信人到底是“黄昭明”还是“黄绍明”?记者随后根据合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的电话,联系到了黄绍明的儿子和女儿。据他们比对笔迹,确认写这封信的正是父亲黄绍明。信的落款处,“绍”字的绞丝旁有些潦草,可能就被别人错认成了“昭”字。
至于这封信的抬头,为何是“敬爱的石灯村及全体会员们”,黄绍明老人的子女分析,父亲当年抗美援朝作战时,曾写了不少信回来,应该是也给村上写了。
人物故事
21岁赴朝当工兵修桥铺路 80岁后最爱茶馆摆“打美国”
“如果父亲没走的话,他10月份正好要过90岁的生日。他也可以亲自戴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纪念章。”黄绍明的二儿子黄家华遗憾地对记者说。
据合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老人是1951年7月8日参军赴朝,1955年12月1日回国,入伍时正好21岁。
黄家华告诉记者,父亲是家里的老幺,从小就读过书,算是有些文化的。1950年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传到四川后,父亲当年就交了申请书,1951年上半年离开家乡去了朝鲜。“当时父亲已经结婚了,有了我大姐。父亲走的时候,我在我妈的肚子里。”黄家华说,当时母亲并不想父亲去,但那个时候,没人能够阻挡他,“他保家卫国的决心大得很”。
黄绍明入伍前在老家是铁匠,入伍后当的是工程兵。“专门负责修桥辅路,有时候飞机炮弹在头上飞,就躲起来,等过了再出来修。”黄家华说,那时候父亲从朝鲜前线寄回来过不少家书,母亲不识字,都是伯父们帮忙念,然后母亲再保存起来。
大概有一两年,家里没有再收到黄绍明从朝鲜寄回来的家书,大家都以为黄绍明牺牲在朝鲜战场了,直到后来又收到来信了,大家才知道是虚惊一场。“那时母亲流了不少眼泪,他们俩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感情很好的。”
1955年12月回国后,黄绍明因为眼睛受伤,曾在上海治疗了几个月,回到四川后被分配到成都工作,但后来因为家里子女太多,黄绍明回到老家没再出去工作。
在黄家华的记忆中,父亲爱看书看报,偶尔也会自己写些东西,目前家里还存有不少。但遗憾的是,父亲当年从朝鲜寄回来的家书,包括退役证等重要文件,因上世纪60年代家中的一场大火付之一炬。
黄绍明这些年不止是务农,在70岁之前都在帮人修补轮胎,也存了一些钱。“70岁以后,父亲带着母亲到处去旅游,去了不少地方,算是了却了他看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愿。”
黄家华说,母亲是2019年3月去世的,父亲在一年后也跟随母亲而去。
父亲年轻时,很少跟他们提起在朝鲜作战的事,可能也因为那些年家里生活压力大,父亲要忙着养家糊口。“大概是80岁以后,父亲开始喜欢去茶馆,也开始跟我们摆他当年的事。他去世前一天还去了茶馆喝茶,那里有一大堆人,很喜欢听他摆打‘美国鬼子’的事。”
新闻推荐
为加强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10月21日,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组织中心校、卫生院、派...
合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