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蜀乡,从来不乏爱书、读书的朋友。扫扫二维码,看看他们说了什么。
编者按
“4·23”是世界读书日。而对读书爱书的人而言,读书从来都不只是一朝一夕之事。为打造书香氛围,分享阅读乐趣,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
今天,让我们走进书香里,感受书香蜀乡的魅力。
□本报记者 左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随着近年来全民阅读活动的大力开展,四川省新建农家书屋、筹备文化大院、打造耕读小镇、民间“送书”下乡……一批有文化、有特色、有创意的新型的阅读方式在乡村涌现。
从送图书、盖房子,到如今的耕读文化、探索乡村阅读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这些年乡村都有哪些不同的转变?
官方打造:
全省首个耕读小镇文化育人读书奋进
泸州市合江县尧坝古镇历史悠久,始于北宋,兴于明清,是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茶盐古道”之称。就在这个川黔走廊上,2018年,四川省进行了首个耕读小镇试点。
“尧坝古镇正在争创全省首个‘耕读美学’小镇。建成后,这里将散发出浓郁的书香,与古镇历史的陈香相辅相成。”合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何为耕读?
“所谓耕读,即农耕与读书相结合。‘耕’为生存持家之本,‘读’为升迁济世之道。耕读文明内容很广泛,包含读书、做人、做事、信仰等方面内容。”四川省社科院专家表示。
从尧坝古镇一条1000余米的石板古街穿镇而过,一眼望去,2000多间西南传统民居瓦脊连成一线,两旁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寺庙、茶馆等建筑,以及颇具特色的东岳庙、进士牌坊等,“耕读美学”元素显露无遗。
那么,如何打造耕读文明,让这里的老百姓、游客爱上读书呢?
“在‘耕读小镇’打造中,尧坝镇以传统耕读文化为主线,以民间文化陈列馆、耕读文化体验园、影视拍摄基地、名人故居、尧坝驿等为依托,把读书与劳动、学习与游乐、劳动与体验相结合,让百姓、游客一走进这里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读书育人、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尧坝镇负责人曾红表示。
民间众筹:
民间读书荟“送书”下乡
如果说尧坝古镇是官方打造的文化阅读新模式,那么大邑县的“三加二读书荟”则是五位城市文旅人士筹办的一种公益互助读书新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城市青年“送书”下乡。
“2012年,当时我们在为安仁博物馆小镇做规划的时候,认为这里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元素:阅读,于是我们商议把自己家里闲置的书籍集中到一起,办一家公益书屋。没想到这一创意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许多名人纷纷为 ‘三加二读书荟’捐书,甚至还有人从海外捐书来。”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是 “三加二读书荟”发起人之一。
最初“三加二读书荟”只是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免费借阅服务,邀请作家、名人到新场镇上做公益讲座,经费很大程度上来自热心人士的捐赠。“三加二读书荟”以“互助式公益”和 “读书荟+公益书馆+志愿者”的发展模式,迅速发展壮大。如今,在邛崃、蒲江、大邑等地都创办了书馆。
2015年,“三加二读书荟”开启了 “阅读伴成长项目”,开展“四点半第二课堂”,为孩子开展课业辅导、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目前,“四点半第二课堂”已服务了9个乡村(社区)点位。“阅读伴成长项目”还走进6所学校,开展讲座、家长课堂、书画活动,添置青少年图书,倡导通过阅读、记日记、锻炼身体、做家务等形式,培养孩子的习惯、毅力、性格和爱心。
“他们的活动,不但在我们新场镇很受欢迎,连隔河的邛崃也有不少人来参加。我们新场镇的留守儿童比较多,前不久‘三加二读书荟’请来一位校长,专门为老人讲授新的教育方法,家长们都拍巴巴掌欢迎。”新场镇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何宗银说。
阅读是一种习惯,需要人来培养。面对农村日益流失的人才,“三加二读书荟”研发了《乡村操盘手》系列课程和《社区营造》课程,在实践中开展社区营造项目,培育村民就业创业,孵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
从最初捐书办公益书屋,到后来提供文化服务活动,再到如今开发、打造乡创课程,民间公益组织正在探索乡村阅读的新模式。
记者手记
乡村阅读需要用心“烹调”
“全民阅读”是个热词。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开展乡村阅读,涌现出一批优秀典型。但是在一些地方,虽然农家书屋、文化馆等基础设施齐全,但更新慢、管理不善,没能解精神文化“饥渴”。还有一些地方,过于强调自上而下 “送文化”“输血输气”,导致与农民的需求错位。
乡村阅读需要培养,而不仅仅是高大上的书馆场所的复制、走形式的城市阅读模式照搬,更多的工作应该是在阅读形式“接地气”、阅读内容“有人气”、阅读的感情培养“有心思”等方面下功夫。
农村需要用心“烹调”出更多适合农民口味的阅读“佳肴”。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瑾李蓓)4月3日,合江县公证处到合江县车辋镇对一起继承权公证案件开展暖心上门服务。据了解,该继承权案情况比较复杂...
合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