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伦向记者讲述家风故事
4月29日,2021年“党在我心中”微访谈暨1-4月“重庆好人”发布活动在重庆市荣昌区举行。泸州市江阳区南苑社区居民、“四川好人”王友伦应邀参加活动并接受了访谈。
现年73岁的王友伦是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街道居民,曾先后荣获助人为乐“四川好人”、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泸州市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泸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40年善小常为,积善成德,王友伦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的家中国旗飘扬,家训高挂,六口之家有四名党员,是一个微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省吃俭用攒积蓄,交纳特殊党费12.5万元,捐资100万余元用于修路、修学校,资助贫困学生、救助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他还和妻子、妻妹一起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愿生命留下最后馈赠。
“爱党爱国”是家训第一条
王友伦家的微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共有五个版块,其中“家风家训”版块里,有他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的“家训”,而家训的第一条就是爱党爱国。
王友伦的老家在古蔺县茅溪镇马跃村,他的祖父王成周曾创办马跃小学。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跃小学成立地下党支部。“当时马跃村有7名地下党员,我家有4个,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王友伦告诉记者。
如今,王友伦家中飘扬着国旗。他告诉记者,在家中悬挂国旗,是从1990年开始的。
“1989年国庆节,我和老伴去北京旅游,那一年是新中国成立40周年,北京好多地方都悬挂着国旗。回到泸州我就想,我们也可以悬挂国旗啊!”王友伦说,那时候他还住在茅溪镇,于是决定在家里的楼顶升五星红旗。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每天都会带着家人一起升国旗。
王友伦常常对家人说,自己这辈子能挣到钱,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所以要把一切都还给党、还给人民。
积极发展妻子女儿入党
王友伦曾担任茅溪镇马跃村村支部书记10年。“马跃村当时是茅溪镇的贫困村之一,全村没有公路。当上村支部书记后,我首先把自己工资捐给了村上当办公费。”王友伦说。
当上村支书后,王友伦决心从修路开始,10年时间,政府出一点、村民凑一点、他再捐一点,修公路、修水渠、安电话、装电视,全村交通、灌溉以及村风、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王友伦告诉记者,他所有的收入来源于家里开的一间烟酒糖批发商店。因为诚信经营、薄利多销,受到当地村民的欢迎。
但对于自己把家里的钱拿出来无私地帮村里搞建设,一开始家里还是有意见的,特别是妻子。“我就给她们讲咱们党的光荣历史,讲红军经过咱们马跃村的艰难,讲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王友伦说,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他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慢慢地理解了他的行为,从而支持他的每一个决定。
在家人的支持下,王友伦投资修建了马跃村村支部活动室,并投入10万元修建了马跃村第一条村级水泥公路。
崇尚科学,邀家人捐遗体
“崇尚科学”也是王友伦家训中的一条。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动员妻子和妻妹一起,签下遗体捐献书。
王友伦说,他有一次去南寿山墓园,看到了博爱园墙上镌刻着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名字,就萌发了捐献遗体的念头。他打定主意,不仅要自己捐,还要动员家里人一起捐。
妻子得知王友伦的这个想法后坚决不同意,几天都不理他。“我跟她说,人死了就是垃圾了,火化了太可惜,我们把遗体捐献出来,延续他人生命,也算是对党和国家最后的感恩。”在王友伦苦口婆心地多次劝说下,妻子终于答应了和他一起捐献遗体。
劝完妻子,王友伦又开始动员妻妹。“她是低保户,残疾人,多年来受到国家照顾,我跟她说了这些道理后,她也答应了。”王友伦说,崇尚科学是家里人一直坚持的原则,他甚至跟女儿们交代,去世后连寿衣都不用做。
为了支持老人,王友伦的大女儿特地从贵阳赶回来,陪伴三位老人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
王友伦逢人便说,以后西南医科大学就是我们的工作的单位,南寿山博爱园就是我们的家。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两兄弟被拐29年 终于回到妈妈身边 年幼“找妈妈”被人贩拐卖,骨肉分离29年后回泸州认亲
年幼“找妈妈”被人贩拐卖,骨肉分离29年后回泸州认亲贺芳(前排左三)与失踪29年的大儿子(前排左二)和小儿子(前排右二)合影。...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