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公路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幸福路”。本报记者徐勤勇 摄
“以前没得路,养个猪要自己赶出山去卖。山路要走几个小时,有时候猪还没赶到就被摔死了。”脱贫户罗朝义说,以前家里最多养两头猪,现在家门口的路通了,敢养了,他家就养了两头猪、三十只鸡、两头牛还有四五十只羊。
罗朝义家门前的路,指的是位于古蔺县椒园镇犀牛村境内的“十二道拐”。2020年5月,椒园镇的扶贫公路“十二道拐”登上了《人民日报》。这条有着12道拐、全长约4公里的公路,是目前乌蒙山片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大扶贫公路项目的其中一段。
近年来,椒园镇坚持“农业富民,产业兴镇”的发展思路,精准锁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截至2020年,累计建成产业公路122公里、生产便道106公里。同时,结合本土气候与地理优势条件,重点推进甜橙特色农业产业,成功种植甜橙超一万亩,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增收。
十二道拐,幸福生活的“拐点”
48岁的余天江是犀牛村四组的村民,他的家在“十二道拐”的第二道拐上。在大儿子上小学前,余天江都是咬牙带着全家四口远赴广东打工。
“椒园的新庄小学在山顶,我家住山下。从山下到山顶,娃娃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余天江说,山下马蹄镇的小学不用爬山,但有个河沟需要涉水,“遇到雨大或者涨水,就不敢让娃娃去上学。”
除了读书难以外,余天江记得,那时候家里种了几亩李子,因身处深山,即便去最近的马嘶赶集,来回都要走近8小时的山路。挣钱太难,无奈之下,余天江决定外出打工。
犀牛村党支部书记何灿介绍,犀牛村像余天江这样全家外出打工的家庭有很多,也有不少全家搬走的,最多的时候大概有50户搬到了观文、马嘶、双沙等交通条件好点的城镇居住,“土地要么送给别人种,要么就让它荒着。”
村里的变化发生在2019年后。这一年,经过犀牛村的赤水河环线扶贫公路通车了。
余天江的新房建在了“十二道拐”旁,如今从家到山顶的新庄小学,骑摩托车只需要十几分钟。余天江家的院子里停着自家买的推土机。“路通了才能干这个,有活儿的时候一天能挣七八百。”余天江说,如今家里不仅种了李子,还种了30多亩甜橙,家里也养了几头猪,猪贩子的车还可以开到院子里,再也不担心东西卖不出去了。
何灿说,如今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来了不少,不少住在山外的村民也骑着摩托车回来种地,还有不少搬出去的村民问还能搬回来不。
这都是因为路。
椒园甜橙,“甜蜜”生活的源头
古蔺马蹄的甜橙名声在外,那同样地处赤水河谷的椒园呢?
据椒园镇党委书记游飞介绍,2020年椒园镇已实现建立“万亩甜橙产业带”目标。目前,全镇共种植甜橙13000亩,投产7000亩,预计2021年产量1400万斤,产值5600余万元。
5月18日,在椒园镇水田村的甜橙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健指着眼前的一片山坡介绍:“沿着赤水河这一圈,今年我新种了1000亩甜橙。别看现在还是小果苗,三年后,平均每亩产量可达3000斤。”
陈健,今年28岁,是土生土长的水田村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陈健留在成都工作,每月能挣到5000多元。一定要让子女走出大山,留在外面工作,曾是大山里无数父母最大的期许。但在2017年,陈健却选择辞掉成都的工作,回到椒园。
陈健说,2017年甜橙采摘期,他休假回家帮忙,发现家乡路通了,甜橙再也不愁销路。“我算了一下,如果我留下来种甜橙,收入比上班还要高。最重要的是还能留在家里照顾父母。”
陈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流转了水田村1000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甜橙。在陈健的带动下,周边有100多户农户开始种植甜橙。陈健说,下一步,他将利用网络拓宽甜橙的销售渠道,“争取把甜橙卖到全国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爱上椒园甜橙。”
游飞介绍,椒园镇属典型的赤水河谷地形地貌,海拔800米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480至2660小时,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适宜甜橙发展产业。椒园镇将坚持以甜橙产业发展为核心,辐射其他优势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新闻推荐
高山村葡萄产业园区。本报记者徐勤勇摄眼下,正值葡萄挂果的时节。5月19日,记者走进古蔺县大村镇高山村的千亩葡萄园区,一排...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