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泸州 今日泸县 今日合江 今日叙永 今日古蔺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今日古蔺 > 正文

泸州人对面爱得有多深?清晨街头打招呼,说的都是“走,吃面!”

来源:川江都市报 2020-07-25 00:42   https://www.yybnet.net/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文曹卫兵/图

“老板,来二两面!”在泸州,多数人的早晨,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开始。炖鸡、生椒、杂酱、牛肉、豆汤、干拌……口味丰富,吃法多样,任君选择。

泸州人对面爱得有多深沉?当清晨与朋友在街头相遇,没有什么比一句“走,吃面”来得更加熨帖。

老面馆坚持老味道

芽菜自己炒,海椒面用舂的

7月10日早上9点左右,江阳区孝义路上的印氏面馆迎来又一波顾客。

“一两干杂,一两燃面。”一家人走进面馆,点了单。等待面条上桌的功夫,小伙子端着清汤碗到作料台,加了点芽菜,“老板自己炒的,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朱阿姨和丈夫在孝义路上开了家小餐馆,后来专卖面条,一直到现在。对于泸州人到底有多爱吃面,她当然有“发言权”:“三十多年前,北半城只有三家面馆子,现在,就我们周边都有五家。”

“刚开始都是二两、三两卖,没得一两的。”朱阿姨说,那时候,小河街还没有拆迁,周边有针织厂、机修厂、搬运公司、外贸公司等几个大单位,面店门前就是沿街菜市,热闹得很;店里一开始只有两张桌子,前店后家,人多时,顾客得端着碗在店外站着吃。面条的种类也不多,就燃面、杂酱面、酸菜肉丝面等三四种。“最开始一天卖十斤面条,后来慢慢卖到十五斤、二十斤,最高峰的时候要卖五十来斤。”开店后很长一段时间,面馆并没有打招牌,过了十几年,有顾客说没招牌不好找,才打出“印氏面馆”的招牌。

朱阿姨还记得,最开始时,一碗面条的价格只有一毛多钱;在1995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店里二两面的卖价也一直保持在五毛五分。“1995年之前,涨价都是五分五分地涨,后来开始涨一毛,再后来是五毛,近几年才一块一块地涨价”。

面馆清晨5点多就开门,只在上午营业,初时只有朱阿姨和丈夫两人经营,事无巨细都需要自己来做,为节省成本,连干海椒都是自己晾晒的。那时,面馆一天能卖十几二十元。朱阿姨说,因为物价的关系,这在当时其实还算不错,“那时候,面、油、肉都‘相因’,像菜籽油,只要一块多钱一斤”。

如今,朱阿姨和丈夫将面馆交给女儿夫妻俩打理,但有些做法仍然坚持着,比如,芽菜自己炒,海椒面用舂的。朱阿姨说:“顾客些就认老味道,不能变,变了就不来了。”

爱吃会做的泸州人

将家常味做成了招牌面

“炖鸡、生椒、杂酱……味道比较多,有二十几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黄昌莉和黄昌群两姐妹在江阳区钟鼓楼附近开了一家面馆,卖的是宜宾系列面。

“一开始,一两面卖五毛钱。干拌面中,辣鸡、生椒比较受欢迎;汤面以牛肉、口蘑居多。”在黄昌群的记忆中,还有一些口味的面条曾流行一时,比如排骨面。

“宜宾系列面”的招牌用了大概四年时间,换成了“刀削面”。后来,面馆又从钟鼓楼搬到江阳西路,再到建设路,店里的招牌换成了“余味鳝鱼面”。

在泸州,红烧鳝鱼算是一道家常菜,现杀的鳝鱼,去骨成段,配上泡姜、泡辣椒等红烧,出锅前撒上切碎的藿香叶,一道咸香味浓的红烧鳝鱼就做成了。而鳝鱼和面条的相逢,则体现了爱吃会做的泸州人对美食的“再创造”。

“鳝鱼吃了之后,还剩下不少汤汁和少数鳝鱼肉,倒了很浪费,于是第二天早上就当做汤底下面吃。吃着吃着,觉得味道还不错,就在店里卖了。”黄昌莉是“余味鳝鱼面”的主厨,每天早上烧制当天所需的鳝鱼是她例行的工作,“鳝鱼要新鲜,当天卖的要当天烧。”

为了去除鳝鱼的腥味,泡姜、泡椒自是必不可少,通常十斤泡椒只够用三四天。“鳝鱼面多是顾客口口相传来吃的,甚至有人从江南新区、蓝田专门开车过来”。

开店多年,在外卖兴起的当下,黄昌莉仍然选择不加入外卖平台,原因则是担心送餐时间太久,影响了面的味道。

黄昌莉说,自己喜欢吃,喜欢下厨。二十多年来,也曾在成都开过餐馆,卖宜宾系列面和中餐,“一样的调料,感觉都没有泸州的好吃。”也许,这也正好印证了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碗面看似不特别

几天不吃就想得慌

泸州的面馆,将日常生活的地气接得实实在在,店面不用太大,位置不用多显眼,只要味道好,自有顾客上门来。因为,那一碗面早已汇入泸州街头巷尾,成为虽不耀眼却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有人说,“那一碗面,要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像也说不上来,但是几天不吃就想得慌。”

对于泸州人来说,各式面馆也是让他们骄傲的地方,因为“哪一家的味道都不会太差”。而对于面条的留恋,也许还源于面馆经营者们那一点点“小心思”。

“燃面,不要味精。”7月10日上午9点多,一位年轻姑娘走进“印氏面馆”,未开口,朱阿姨已然知道她想吃什么。

事实上,对于常到面馆吃面的老街坊,哪位顾客的面条要煮硬点,哪位顾客吃得辣,朱阿姨都心里有数。这并不是朱阿姨的独门绝技,这是不少市民去自己常吃的面馆时,都会受到的“优待”,也是俗世烟火中的温情。

以前,很多面馆都只营业至中午。不过,也许是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一些面馆开始营业至晚饭时间,还出现了夜间面馆,深受出租车师傅等夜班人群的欢迎。

“记忆中最好吃的面条,还是和上夜班的同事们一起吃的猪油素面。”的确,在泸州,不论是西装革履还是汗衫拖鞋,当他们在面馆相遇,总能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中寻得慰藉。

古蔺的美味

在一碗碗喷香的手工汤面里

行走在泸州街头,面馆随处可见,很多以老板姓氏或招牌面命名,比如广营路上的刘三姐肉丝面、李氏担担面、朱氏素面。以特色面命名的也不少,比如前文所说的余味鳝鱼面,还有众多的叙永豆汤面。而还有一种面,不论汤面还是干面,在泸州的面里,都不得不提,那就是古蔺手工面。

“手工和面,加入鸡蛋、大碱(古蔺面虽是碱面,但碱味并不重)等特殊食材,机器中压制。看似干干的面团在反复压制中越来越有韧劲,再加工成二刀、细面、宽面,一排排地挂在晾面架上干透,切成一把一把,一般五斤一把,看似简单的面就做成了。”李定林是古蔺人,因为母亲做过面工,所以他在面房加工厂里转悠着长大,而古蔺面,成了他人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说起古蔺面的优点,李定林如数家珍:“耐煮、润滑、不浑汤、口感细腻,煮一碗面放置几个小时,还会保持根根独立,只因吸水而膨胀,不像其他地方的面条会成一碗面泥。古蔺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破坏汤料的味道,反倒会因为它的吸汤能力而让汤进入面内,让面更有味道。”

古蔺手工面好吃,大多数人家都是自己在家煮当早饭,而在古蔺街上,随处可见的面馆同样让人留恋。“古蔺人讲究原汁原味,特别是做汤讲究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原味。面条好不好吃,除了面条本身的质量外,最重要的是汤料。古蔺面馆一般用老母鸡加筒子骨熬汤,做的豆汤面、牛肉面、臊子面,下面垫几根豌豆尖,旁边放一盘糊海椒,喜辣就放点,再配点豆浆。清汤面会让你沉醉于食材的本味中,如果加了糊海椒,在糊香辣中又是另外一种境界。”

每次回古蔺,李定林都会找面馆吃一碗手工面,还因此惹得父母不高兴,“说我又到外面去吃,不在家吃。虽然陪伴老人是必须的,但那面那味总会诱惑你去品尝呀!”

新闻推荐

四川(赤水河)古蔺酱香酒谷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征求意见稿公示

古蔺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委托四川嘉盛裕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四川(赤水河)古蔺酱香酒谷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泸州人对面爱得有多深?清晨街头打招呼,说的都是“走,吃面!”)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