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山峡谷悬石桥
在古蔺县二郎镇,卢山村8组的水边寨附近有一条河,早年被称作九溪河,现在改作盐井河,沿河两岸都是高山峡谷。在盐井河中游的一个幽深峡谷——龙门峡谷上方,有一座已经160余岁的石拱桥。因为石拱桥位于水边寨附近,村民们都把它叫做“水边桥”。但从桥头岩壁上镌刻着的古诗词来看,石拱桥原名应该叫“八龄桥”。
9月2日,川江都市报记者从古蔺县城出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经古郎洞到复陶后,沿乡村公路下行至盐井河的水边寨,再徒步水边古道,终于找到了这座百年古桥。
卢山村村主任丁一告诉记者,过去,二郎、复陶一带的村民到大村、石宝赶场,盐井河畔的水边寨是必经之地,因此修建了这座石拱桥。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大村到二郎的乡村公路建成,石拱桥渐渐荒废,桥面和两岸的石阶早已荒草丛生。
如今,从侧面望去,石拱桥高跨峡谷两岸,仿佛是悬挂在绝壁上的一道彩虹。两岸的石壁上,镌刻着几十篇诗文,记者仔细数了一遍,共有七律诗31首、七绝诗3首、杂诗 3 首、回文诗1首、碑记述文1篇。诗文记载显示,石刻年代为清朝咸丰年间,距今约有160多年历史。此外,两岸的桥头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栩栩如生的龙形雕塑。
传说:僧人扫帚镇蛟龙
据《古蔺县志》记载:水边桥位于大村至复陶间,跨盐井河。一孔石拱半圆,跨悬崖险谷。富绅曾锡光捐资,咸丰七年(1857年)动工修建,亦名“八龄桥”。这座桥也是古蔺现存最古老的桥,同时也是桥文化最为丰富的一座石拱桥。
据水边桥桥头清代碑文记载,该桥所在地理环境险恶,两岸村民往来极为不便,前人曾试建三次未果,后由清咸丰年间员外郎曾氏父子力主,号召民众募捐,聚集能工巧匠,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建成,距今已有161年历史。
在杂草树木丛生的桥头,记者还看到了曾经在乡邻之间盛传的“龙头”和“龙爪”。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盐井河曾经涨过一次大洪水,一只蛟龙堵于桥下,洪水滔滔,波涛汹涌,桥边崖上守庙僧人惊恐万分,急忙钟鼓齐鸣,并在情急之下顺手抓住一把扫帚悬空一击。顿时,电闪雷鸣,将蛟龙定于桥头岩石上,至今可见龙附于石,镇守高桥,从此水边桥永固至今,再无水患。
近日,古蔺县二郎镇卢山村村民在微信上发布的一组石拱桥照片引发广泛关注。这座距今已有160余年的清代古桥,有人叫它“水边桥”,也有人叫它“八龄桥”。石桥两岸的岩壁上还凿刻着39篇诗文,讲述着当年发生的故事。
建议:把古桥纳入文物保护
保存如此完好的一处历史遗迹该如何保护?其文物价值又该怎样发掘?热爱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退休老人陈克均和当地村干部近日向古蔺县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
水边桥位于古蔺县境内盐井河中游一个幽深的峡谷——龙门峡谷,与古郎洞相距大约1.5公里。桥长约25米,宽5米,河水深10米,桥面与水面的高差约25米,桥墩坐落于两岸的悬崖绝壁之上。该桥建筑年代的难度与工艺,在西南山区实属罕见。
桥头两岸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众多的岩壁镌刻,计有清代文人墨客的诗作三十八首,建桥传记一篇,另有栩栩如生的其他雕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两岸半山腰,还可见到威严的镇妖宝塔一座(高约8米),修桥筑路主要主持人曾百万的半身塑像一尊(连底座高约2至3米)。历史悠久的水边桥,充分展示了古蔺先辈的聪明才智、高超的建筑工艺以及精湛的文化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但是,从目前来看,水边桥两岸的岩壁镌刻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导致部分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曾百万塑像及镇妖宝塔现已不复存在;桥面及两岸的人行栈道如今无人涉足、年久失修,已被丛生的荆棘和杂草覆盖……
水边桥作为西南地区内罕见的古建筑,也算是古蔺境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与龙门峡谷连成一体,是一大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景观。为确保文物古迹免遭灭失,当地群众建议将水边桥及其附属遗迹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开通连接水边桥与龙门峡谷、古郎洞以及太平、二郎、大村等四渡赤水旅游景点的通道,便利游客游览峡谷风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关于水边桥历史遗迹的保护已经引起古蔺县文物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局长邱光前表示,水边桥已被列入古蔺县文物保护名录,接下来还将对桥两岸的镌刻碑文内容进行文字类的文物保护。至于旅游开发,则需要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
新闻推荐
◎张艳为了规范和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能力和履职水平,今年7月以来,泸州市古蔺县纪委以...
古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古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