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强在教室安排学生打扫卫生
刘自强教学生冲咖啡
校方
以后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家长“专职”到学校工作
女儿
父亲在学校,还是有点压力,但会更加努力
专家
孩子必须经历独立的成长阶段,家长要注意角色边界
刘自强坚信,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40岁的他,在学校找到一份“工作”——在女儿和侄儿身边陪读。高中毕业后,他做过好几次梦,再次回到学校读书,这个梦不能实现了,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泸州市古蔺县,刘自强是个“知名企业家”,他自称已经“财务自由”。他自幼家贫,白手起家,他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看着一种财富,某些部分,他希望分享给孩子。刘自强去学校“陪读”的想法,源于2015年的一次身体检查,医生说他可能瘫痪,他一晚上睡不着,突然意识到“挣再多的钱都不如把孩子培养成才”。他很快弄明白,这是一次误诊。但“好好培养孩子”的想法,却被很快付诸“实践”。2017年9月,女儿和侄子小升初读初一,他来到学校“上班”。
这样陪读,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教育专家怎么说?
刘老板的新工作
陪娃读书
一份没有工资的“工作”
当班主任助理,在学校过夜
刘自强见谁都乐呵呵的,他刚买了一台咖啡机,放在“家校共育”办公室,他招呼每个老师到他的办公室来喝咖啡。社团活动后,他又把学生叫来,每个学生煮一杯,并给他们讲怎么使用这款“进口机器”。
他以前也没用过咖啡机,自己拿着说明书摸索了半天。他爱学习,办公室的书柜里,好几十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都是来学校后买的。他有些不好意思,“这些书还没挨着读完。”
买咖啡机的初衷,并不是他喜欢喝咖啡。因为“家校共育”办公室要接待老师、家长,也经常找学生来这里谈话,他说,给他们泡杯茶、煮杯咖啡,就可以让他们“坐下来,慢慢谈”。
去年下学年,女儿和侄子到古蔺县实验学校读初一以后,刘自强被学校聘为家委会主任,随后,主动跟学校提出要来“上班”。校长扶军表示支持,在古蔺,刘自强是“知名企业家”,口碑很好,但扶军还是感到意外,“这个家委会主任格外认真。”
“考察期”过后,扶军提出,要给刘自强一个“校长助理”职位干,但刘自强“没敢接”,自己要求“做个班主任助理吧”。副校长曾嵘介绍,在学校,刘自强负责组织学生的课外拓展活动,代表家长与学校沟通,接待家长参观学校,以及学生一些行为规范方面的管理,当上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助理”后,学生的日常管理也被纳入其中。
扶军开玩笑说,有时候觉得,“这个‘班主任助理\’,比我这个当校长的还忙。”在学校,刘自强的作息跟一个班主任无异,学校没有对他作出考勤,但他“很自觉”,办公室旁的小隔间里,放着一张简易弹簧床,周末以外,他一般在这里过夜。据悉,当班主任助理,刘自强没有工资。
“早上要带着孩子们跑操,晚上要查寝室”,刘自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住在学校方便一点。
一位“绝无仅有”的家长
给学生建菜园子,制定“成长计划表”
来到学校后,刘自强将两处教室的楼顶打造了出来,一片种菜,一片种花草,每个班级认领一片。他的兰草棚里,每个花盆上都贴着学生的名字。
刘自强说,一个孩子能够好好养护一盆兰花,他的责任心就差不了。
刘自强还在学校外租了10多亩地,要建一个学校的“菜园子”,大部分劳动由家长、老师义务参与,学生的课外劳动课,也会在这片地里实践。这些投入,刘自强花了四五万元,一些家长也主动出力,把自己家的兰草搬到学校,捐助一些课外拓展活动。
对于刘自强的工作,学校很欢迎。扶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是典型性的“家校共育”模式,古蔺县实验学校是2014年才建校,以前也有家委会,但像刘自强这样全身心参与其中的家长,“绝无仅有”。有一次,扶军坐出租车遇到一个家长,孩子正好在“班主任助理”刘自强的班上,家长觉得,孩子到学校后进步很大。扶军回学校查了一下这个孩子的名字,发现这个孩子的成绩并不算好,但家长却很满意。
“检查”刘自强工作的时候,扶军发现,他给班上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一个“成长计划表”,除了近期目标和远大理想外,刘自强让每个孩子详细填写了家庭情况,包括父母是否离婚、主要跟着哪个家人生活在一起。放假的时候,刘自强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带到自己家里,一起吃住。
扶军觉得,这就是学校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扶军认为,刘自强做了很多学校目前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些工作,对学校以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探索,都有价值。刘自强也很感谢“学校的开明”,能让他来学校“上班”,认为这是学校管理的创新,是对家长负责,实现了学校管理对家长的透明化。
在校门口,一个家长开着车赶来学校,正好遇上刘自强,便直接把一包孩子的衣服交给了他。在学校,刘自强俨然成为了学校的“后勤部长”,而家长对这个“管后勤的”格外放心。刘自强说,学校和家长之间,本来就目标一致,彼此信任格外重要。
刘老板的未圆梦
把书读好
一次“可能瘫痪”的误诊
意识到“挣再多钱都不如教好孩子”
到学校来做家委会主任,刘自强的初衷,是要守着自己的女儿和侄子。
他之前还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表示怀疑,也很排斥现有的一些教育现象,他从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过培训班,对只重视应试教育也表示担心。
女儿读初中以前,他打算把女儿送到远一点的成都去读书,但一番沟通后,他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身边,他也顺便到了学校当“陪读”。
据他回忆,2015年有一次,刘自强牙疼,去医院抽了一管血,检查后发现有个指标不对,医生认为是瘫痪的前兆。当天回去,他整晚睡不着觉。两个孩子还小,当时女儿还在读小学,儿子才两岁。他想,要是自己真的瘫痪了,孩子怎么办?把钱留给他们,孩子长大了要是不争气,那也不够他们花;孩子要是争气,那给他们挣点钱也不重要。反思了一晚上的刘自强,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了一番梳理,最终认为“挣再多的钱都不如把孩子培养成才”。
刘自强老家,在古蔺的一个偏远山村,即便现在通了公路,大山里的家离县城最快也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大他四岁的哥哥很早就出去打工。他一边捞黄鳝、打零工,一边读完了高中,随后开始自己创业。
他觉得命运转折点,是考上了镇上的初中。他那一届,全村就考起了三个初中生,他是唯一一个应届生。他后来分析,如果没有考上初中,他可能会跟村里大部分青年一起出去打工,当洗车工,或者成为一个砖匠,过得好一点,可能会承包一个不大的洗车场。
他觉得他不聪明,8岁的时候数数还数不到20。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放学留下来帮老师搬过一次煤饼,老师对这个老实的孩子开始格外关照。他开始觉得读书有了力量,然后成绩慢慢好起来。
高中考到了古蔺中学后,到了县城的刘自强学习之余,也打工挣钱,并对县城的新奇生活充满好奇,他花“血本”买了个相机,“有时候会逃课去看电影,去帮人拍照片挣钱。”高中毕业他考了一所大专院校,但因为想“赶紧挣钱”,没再继续读书。他租了5平方米的房子帮人拍照片,后来又开了古蔺第一家婚纱影楼。如今在泸州,他还经营着包括影楼、茶楼、婴儿游泳馆等五门“生意”,以及多处房产投资。他称,他靠租金也能生活得不错,“再说了我也不是那么喜欢花钱”。
刘自强认为,自己可以打拼出来,跟自己的努力分不开,但当年小学老师的“格外关照”也很关键。“一件小事就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刘自强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和引导。
一些对孩子们的影响
女儿虽觉有压力,但“更要努力学习”
刘自强做过好几次梦,梦见自己还在学校读书,他很着急,想把书读好。他说自己以前没有条件好好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孩子们现在有了条件,但他们这个年纪,又很容易忽视好好学习的机会。
过去20年来,他和妻子一直忙于做生意,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女儿13岁了,在他面前有时候会“怯生生”的,而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他更少有具体关心。他很担心孩子转眼长大了,孩子没有教育好,“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刘自强的妻子魏在群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很支持丈夫的这个决定,去学校多陪陪孩子,生意现在虽然会受些影响,但相对孩子的成长,这些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几年前,刘自强把哥哥的三个儿子也接到身边,把一个影楼交给哥哥三个儿子中的老大打理,老二现在在县城读初三,老三则跟自己的女儿在一个班读书。
在学校里,刘自强一面热情洋溢地工作,一面又小心翼翼地守着自己的孩子。女儿刘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学校爸爸对他没有特殊照顾,不过问他们是不是“吃得好,穿得暖”,也很少单独找她谈论学习。侄儿刘袁成也说,叔叔平时不会单独管他,除了每个星期给生活费的时候。
刘自强说,女儿和侄儿都在他“代理”的班上,但他不能“刻意”关照自己的孩子,他在他们身边,只希望用一些行为去影响他们,去陪伴着他们成长。他暗中观察,女儿性格有些内向,他也没有找到好方法去改变孩子。两个孩子在班上的成绩都是中等偏上。刘自强说,他没有过多要求成绩,孩子的成长,除了课本以外,还有更多能力需要学习培养。
即便如此,女儿还是觉得父亲在学校里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压力。刘欢说,她为父亲在学校的工作感到很自豪,但也知道父亲是在为她付出,她需要更努力学习。
刘自强跟学生的关系很融洽,有时候也很严厉。他要求学生跑操,变得有责任感,做事更有效率等。曾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负责的初一八班,以前是年级最差的班,如今已经变成了最好的两三个班之一。
从教室里走出来,他跟每个打招呼的学生点头回礼,地上掉了一张糖纸,他也弯腰捡起来捏在手里。
学生说,刘自强有时候会在自习课上跟大家讲自己的“苦日子”,或者一些“人生大道理”。但刘自强认为,更好的教育,是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以及个人品质的塑造。
专家声音
孩子必须经历
独立的成长阶段
古蔺县实验学校校长扶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自强是一个“典型”的家委会主任,以后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家长能够“专职”到学校开展工作,但刘自强的行为为践行“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借鉴意义,并促进了学校“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曾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自强是学校的一个“志愿者”。他除了在学校“专职”做义工,还资助了好些贫困学生,他的品质和行为,学校都经过了认真评估。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主任李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刘自强在孩子身边“陪读”到底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的教育都有个体差异。到学校专门陪在孩子身边,要看孩子适不适应,在同学中有没有感到不自在,孩子在青春期,心理都是很敏感的,这是一个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关系到一个角色边界的问题。”李红表示,孩子必须经历独立的成长阶段,学会自己去处理各种问题,家长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在涉及“越界”的事情上,更要谨慎而为。
成都商报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王正元刘军本报记者阮长安“你选的这个点,日照和积温达不到优质沃柑的要求,建议不要盲目引种。”5月8日上午,返乡创业青年黄元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泸州江阳况场基地,本想买700亩柑橘...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