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燕筑巢,是儿时的一大乐趣,绕梁在屋檐下的双飞燕,一口口地叼着泥土,来回穿梭,燕巢在我的眼中一天天变化,几天后,终于成为一个漂亮的“家”,挂在茅屋的檐角上。燕巢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让你在梦中也会想到它。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今年清明,收到古蔺小老乡高雁的个人文集《闲思絮语》,大约是“雁”与“燕”同音的缘故吧,拿着书,竟然勾起了我对儿时的一些回忆。燕子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做报春的使者,是一年好运降临的预兆,人们给予了它丰富的意蕴,春燕也被染上了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
翻阅《闲思絮语》,就如同看春燕筑巢。全书四辑58篇精短文稿,“闲思”“闲旅”“闲笔”“闲情”,看似随意,暗藏匠心,品读之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高雁的作品大多数为千字短文,朴实无华,看着舒服,读起来不累,也许还是由于是老乡的关系吧,书中那些地名常常会引发我的延伸,如“马蹄”,我就会在后面自然加上一个“滩”字;“太平”,我就会在后面自然加上一个“渡”字。特别是其中巧妙运用的古蔺方言,让我异常兴奋、“扎劲”,如同亲自抚摸到了家乡的山水。
我看书有一个“坏习惯”,先看书的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前面部分的“序”“代序”, 后面部分的“后记”之类虽然不是书的“主体”,但总是会给我许多启示。应该说,何有德、邓林、叶子、陈新华这些家乡的文友,已经给予了高雁足够的鼓励与中肯的评价,他们的阅读文本丰富了《闲思絮语》春天的象征坐标,恰到好处的评论,为古蔺文坛新秀的成长增加了一抹亮色。
坦率地说,我偏爱《闲思絮语》的第三辑“闲笔短章”。这里有高雁个人独特的纹章印记,“纹章”这个词我没有写错,作者写作的“纹理”、运笔的“章法”、思考的“深度”、发现美的“角度”,体察炎凉社会的“温度”、钟情于文学的“态度”……让我看到后来者“冰山”之美,看到乌蒙山区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霞。
高雁很年轻、阅历有限,能够在“有限”的空间,真实地记录下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情,能够唤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难能可贵的是,她不追逐潮流、有自己的思考,好像田间地头的燕子,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有目标如一的写作兴趣,偏居一隅,淡泊名利,以文会友,自在逍遥。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高雁立足家乡,深挖富矿,大有不把古蔺的山山水水收入囊中,决不罢休的气势。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是高雁文本的一大特色,她善于抓住一点,挖山不止、纵横驰骋。作者文字功力深厚、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穿插在文章中的方言俚语,为作品增色不少。浓厚的川南地域特色,细腻的成熟女性思维,构成了这个“小女子”、又是“女汉子”与众不同的一片天地。
高雁对文学的痴迷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正是因为作者锲而不舍辛勤的耕耘,才会有《闲思絮语》的闪亮登场。
要突破自己的写作习惯是有难度的事情,特别是要在一片赞扬声中,看到自己的短板更不容易。高雁的创作有“章法”可循,对这样的章法当然无可指责,跳出成功的小圈子,去尝试一些更贴近时代潮流、更多样化的作品,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手捧《闲思絮语》,我似乎嗅得到古蔺泥土的味道,听得到赤水河对我呼唤声,勾引起我想到那片神秘的土地上再去看一看的念头。
作者的感受多彩多样,读者的感受也多彩多样,正是这些深切的感受,增添了《闲思絮语》中意象的无穷蕴味,让一本簿簿的书,串联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乡愁,让我记住了高雁这个名字。
“独坐火星山,我是一颗沉默的石头。身前是城居的滚滚红尘,如一锅沸腾的水,不断的冒着气泡;身后是山居的寂静,陷入黝黑的树林。头顶是一片灰蓝的天,月亮还没有升起来,我和一颗最亮的星星相对,看着看着,它竟向我飞来,成了我心里的一盏灯。”(《闲思絮语》153页)
春正好,彩霞满天,一切才刚刚开始。
新闻推荐
“大园区+小业主”搞农旅融合壮大产业古蔺县去年制订的茶产业规划,到2022年,全县要新增1万亩标准化牛皮茶茶园,急需排兵布阵、紧锣密鼓地实施。怎么办?“地方政府一定要对牛皮茶特色产业花大力气,要给...
古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