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翰林(右)上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钟帅(右)回访兰胜元老人
说起社工,或许很多人还不熟悉,觉着他们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好事。其实,他们的作用不仅在于做点好事,作为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各个领域低调而务实地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的国际社工日前后,记者走进这群可爱的人,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听他们讲述在我们身边刻录下的点点滴滴。
◎ 川江都市报记者周菁 实习记者 田明艳摄影报道
体会 两位社工普通的一天
社工入驻后,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服务,有效地提升了救助工作的管理水平、专业水平,提高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效果。
这是市救助站负责人对专业社工驻站以后所发挥出的作用的评价。
许翰林,目前市救助站的唯一驻站社工。
对进站的受助对象进行心理疏导,是许翰林的主要工作。当然,在站里的其他同事忙不过来的时候,他还要负责前厅接待室值班。
见到许翰林的那天,正巧赶上他在前厅接待室值班。上午9点,许翰林接到广东省汕头市救助站打来的电话,告知汕头市救助站救助的一个天生智力残疾儿童经过人脸识别排查后发现有80%的概率为泸州古蔺县石宝镇人,请求协助核实救助对象身份。
接收到汕头市救助站传来的救助对象资料后,许翰林立即展开核实工作——与古蔺县石宝镇政府取得联系,找到了该名儿童出生地村支书的电话。在与村支书联系后,许翰林得知,这个孩子与家人一起外出务工近八年,无法获得其家人的联系方式。许翰林只能在电话中委托村支书尽快找到小孩家人的联系方式,以便展开下一步救助。
忙完这一波没多久,一名流浪人员被警察送进了救助站。在为这名受助人员办理信息登记过程中,许翰林发现,这名流浪汉神智不太清楚,无法表述出自己的来处。在办理完入站手续后,他开始对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际等方面进行需求评估,然后为他安排住宿。
许翰林在救助站里忙着,泸州市江阳区助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钟帅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上午10点,钟帅来到了兰胜元老人的药店对他进行回访。“爷爷,你还记得我不?” “记得,记得,你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一直记在心头。”
兰胜元老人是钟帅两年前开展居家养老社会服务时认识的。钟帅告诉记者,兰胜元和老伴儿是空巢老人,刚接触老人时,他有些自闭,不爱说话,也不爱外出走动,通过多次的上门拜访,就渐渐熟悉了起来,也爱说话了。如今,钟帅会时常和老人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一个问候,也让老人感到贴心。
离开老人的家,钟帅赶回办公室。下午,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
开展 “爱心家庭一对一帮扶项目”。他需要打20多个电话回访爱心家庭对帮扶的困难儿童的帮扶情况,并通过爱心家庭了解帮扶困难儿童存在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问题,如儿童性格孤僻,给予帮扶指导和建议,让爱心家庭更好的帮扶儿童。
对许翰林和钟帅而言,不管是为受助对象进行心理疏导还是回访,都只是他们手上所有工作的一小部分。当他们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时,只是奔波的一天结束了,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
讲述:
许翰林——“社会工作可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在选择这个专业前,我对这个专业进行了充分了解,在我看来,社会工作可以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并决定毕业后从事社会工作。
进入泸州市救助站后,我接触的第一个救助对象叫杨杨(化名),这是一个二级智力残疾的小孩,已经14岁了,但只有一岁孩子的智商。刚开始接触这个孩子时,他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也不稳定,我与站内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行为矫正、心理疏导、心理建树。杨杨的记忆力差,从早上起床开始,教他穿衣、叠被子、刷牙……每一天都要重复地教。经过长期的教导,他逐渐具备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为了帮助杨杨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在救助站的协调下,2017年2月9日,杨杨被安置在泸州市儿童福利院中进行学习和日常生活。
我见证了他的改变,当看到他与福利院的小朋友玩耍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什么都值了。我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我会认真做好社会工作。
钟帅——“我会带着自己的爱一直走下去”
原本我并不知道有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以及工作,我是在大学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期间也没有决定未来是否从事社工工作。2013年实习时,我参与了北川灾后重建心里康复服务工作,这一次经历让我真正的认识到如何尊重生命,体会到了社工的意义。所以我决定从事社会工作,目前为止,我已经从事社会工作四年了,我会带着自己的爱一直走下去。
新闻推荐
■周怀秋本报记者袁小玉摄影报道近日,建设银行泸州分行古蔺支行以“权利·责任·风险”为主题,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宣传。古蔺支行重点向金融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宣传如何识别非法金融广告,强...
古蔺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蔺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