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让困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本报记者 牟科 摄
■本报记者 简放鹏
去年,泸州市推进精准脱贫,完成了8.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所取得的成效,可从下面三份答卷看出。
答卷一:易地搬迁“泸州经验”吸引《半月谈》网关注
以前,尽管山上缺水,但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的王文平怕下雨。大雨一来,地处陡坡上的田土就一块块往下塌,他家30多年前盖的木房子更是透风漏雨。山高地薄,王文平看着一双儿女,再望望大山,这位40岁的苗族汉子觉得“有劲却没处使”。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王文平花钱不多就搬进90平方米的砖房。“山下活多,打零工半年就挣了1.5万多元。”刚脱贫的王文平“浑身都是劲”:用2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养了12头猪,种的木瓜有专合社收购,结合乡村旅游建农舍接待游客……
易地搬迁所需资金巨大,许多地方面临筹资难。易地搬迁不能让贫困户背债,但地方财力弱,国家补助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规模小,且资金逐年下达,易地搬迁不可能“今年搬一点,明年搬一点”。如何解决筹资问题呢?
2015年底,中央出台文件,提出可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即贫困区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因集中建设新居和复垦旧居土地,可腾出相当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并出售给省内发达区县以获取资金。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易地扶贫搬迁要先建新居,再拆旧居,然后复垦,最终才能形成可供交易的土地指标。现实中存在的“时间差”,成为释放政策红利面临的尴尬。为此,泸州市决定参照项目收益债的方式探索发行易地扶贫搬迁债券,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
按照规划,泸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总投资60.5亿元,其中自筹资金40.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剩下20亿元通过发行债券解决。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陈越豪正在做语言能力恢复治疗◎川江都市报记者杨敏实习生李洪名摄影报道昨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病房内,陈越豪静静地坐在轮椅上,医护人员忙着为他进行康复治疗。陈越豪的父亲陈付金从爱心...
古蔺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古蔺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