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霞 本报记者 刘墨 摄影报道
“终于出来了……”1月24日9时,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病房,53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韩宗杰被送出移植仓了。这标志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成功。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成功将其同胞弟弟韩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韩宗杰体内,并且移植成功。这意味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又跃上新台阶,泸州市及周边地区的血液病患者多了一份治愈希望。
乡村教师病倒了
“谢谢你们,让我重获新生。”韩宗杰握着等候在移植仓门口医务人员的手,感激不尽。随后,他回到病房,继续接受相关治疗。
韩宗杰是古蔺县石宝镇人。去年6月,他在去学校上课的途中摔倒了,送到当地医院治疗后,仍出现面瘫、反复发烧等症状。去年7月5日,医生建议转院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治疗,很快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医生建议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手术,让他重获新生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专家为他确定了治疗方案,最佳治疗办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高危组急性白血病,如果不进行移植手术,其生命只能维持2至3个月。他已不能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只有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邢宏运副教授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式,需要找到与其匹配的干细胞,才能进行移植。在亲属间配型后,弟弟韩旭的配型跟韩宗杰完全相合。“这样的相合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机率,韩宗杰很幸运。”接下来,医院开始为其制订移植方案。
2017年12月18日,韩宗杰进入了层流病房进行预处理。
2017年12月30日至31日,分别采集亲源间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
2018年1月24日,患者走出层流病房。
“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白血病早已不是不可治愈的,有些类型的白血病甚至通过服药就能治愈。造血干细胞的捐献不再需要抽取骨髓,而只需将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通过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只需要捐献者150毫升至200毫升干细胞液,几乎不会给捐献者身体带来任何伤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李晓明教授说。
医患互信,创造生命奇迹
“手术前,医生跟我们进行了多次沟通,详细讲解父亲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方案确定后,我们坚定地选择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移植术。”儿子韩哲说。因为泸州市还没有一例在本地实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方的信任给了医务人员更大的动力。为了顺利实施手术,医护人员多次开展多学科讨论,制订手术方案、护理方案,做好预案。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最怕韩宗杰感染,为了让没有抵抗力的他避免感染,守在移植仓的医护人员24小时都不能松懈,观察、评估、检查、询问,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点滴一分钟滴几滴,移植仓各个角落每天擦好几遍,当天的尿液有多少毫升……一张表格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韩宗杰的情况。“7个护理人员,轮班守护。”血液内科护士长吴洪燕说。
1月24日,韩宗杰终于走出移植仓,全家人喜极而泣。“今后的路还很漫长,希望你坚持治疗,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你。”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杜一华在迎接韩宗杰出仓时说。
杜一华说:“医院早在多年前就下决心要在泸州市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医院耗资100万元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移植仓,组建了技术力量雄厚的医疗团队,派出医护人员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流医学机构血液科进修。自2016年8月首例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以来,已陆续为10多位患者成功手术,让患者重新健康生活。今后,医院还将争取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让患者能得到来自全国甚至全球捐献者提供的造血干细胞,让患者多一份治愈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其昭刘永昌)自2014年以来,古蔺县古蔺镇倾力开展精准脱贫工作,建成315公里通村水泥路,全面完成农网改造、解决安全饮水以及完成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建设产业扶贫综合体,今年将退出贫困村序...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