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新闻 泸县新闻 合江新闻 叙永新闻 古蔺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泸州市 > 古蔺新闻 > 正文

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通过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 废土变肥土 “包袱”变财富

来源:泸州日报 2017-08-09 19:54   https://www.yybnet.net/

扎山村曾经的“废土”被成功修复,重新焕发生机。 马元宏 摄

■朱茂 马元宏 余其松

听说有人要来采访环境治理,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二组年过七旬的村民罗明宗拄着拐棍来到现场,非要谈谈当地“土改”的事。

罗明宗口中的“土改”,就是农村工矿污染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是落户在当地的全省首个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

土地:

从寸草不生到庄稼丰收

上世纪50年代,地方国营企业“古蔺石屏磺厂”开始用土法炼硫磺,至2004年停产改制,几十年来累积排放的磺渣堆积量达1300万立方米,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磺渣堆上寸草不生!”罗明宗回忆,废渣堆积之处土地荒芜,就连废渣堆旁边的土地上种植的庄稼长得也非常矮小。“比如说种玉米,亩产只有两三百斤。”

幸运的是,如今当年废渣堆积的土地正在恢复肥力,地里已经长满了一米多高的玉米秆,走近一看,玉米粒还十分饱满。罗明宗激动地说,“土改”后,庄稼100%能生长,亩产可达600斤,种植户的收入也得以提高。

扎山村的变化,得益于2011年9月在这里启动的全省首个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该项目工程总投资430万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植物修复等多种工艺对该村60多亩受磺渣影响的土地进行治理和修复。

2014年1月,工程正式完工。当年6月,这片荒芜了几十年的土地长出了第一批新庄稼。此后,古蔺县相关部门对这片土地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质量全部合格。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废土”,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当地村民已经在修复的土地上种植了经果林和粮食作物,亩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

群众:

从争救济到争“土改”

“村主任,我家的1亩地今年纳入改造没有?”“村主任,我家的2亩地要规划进今年的改造范围哟……”如今,在扎山村,村民主动找村干部要求进行“土改”成了一道新景象。

扎山村支书陈守国是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的见证者和实施者之一,他因此还“得罪”了几个土地没有被规划进项目的村民。他说,以前群众争低保、争补助、争救济,现在是争“土改”。“村民从前因为土地污染致贫,如今巴不得从好的土地上重新得到回报,依靠绿水青山脱贫致富。”

扎山村的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给当地带来了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效益。60余亩土地从废土变肥土,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昔日土地甩掉污染包袱,提高了群众参与土壤污染修复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让村民有了增收的“钱袋子”,又让老百姓有了安全的“菜篮子”;同时,村民通过种植经果林、绿色蔬菜,亩均收入增加,实现了以生态建设促扶贫开发的目标。

据悉,古蔺县还将在三年内逐步对石屏镇炼磺区1000余亩受炼磺影响的土地进行修复,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新闻推荐

没有收银员,“无人商店”没亏钱 不需要办证,“诚信书吧”书多了 几家小店暖人心

无人商店每周收入数百元无人收银、无人找零;自助交易、自觉买单,在成都宽窄巷子,有一个没有售货员的“商店”,其实是一个摆放着小工艺品的柜子,游客购买商品,自觉按照标价支付、找零,无人值守,也没有电子...

古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古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古蔺县石屏镇扎山村通过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 废土变肥土 “包袱”变财富)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